肺炎克雷伯氏菌质粒介导的tet(A)变异体对替加环素耐药性的影响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13859315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替加环素是治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的有限可选择药物之一,但在临床上也出现了替加环素耐药菌株的报道,有必要深入研究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替加环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方法: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菌株种属16s RNA和生化试验鉴定.并进一步采用质粒提取、电转化、接合、耐药基因克隆、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等方法. 结果:试验获得了1株替加环素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电转化试验获得了一个具有替加环素抗性的质粒.克隆试验获得了一个约5kb的片段,酶切及电转试验证实其携带替加环素抗性基因.测序分析发现,该片段中的tet(A)基因发生了位点突变.药敏试验显示,此tet(A)基因突变可分别导致替加环素,米诺环素和四环素的MIC增加了8,64和512倍. 结论:tet(A)突变可导致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替加环素敏感性的降低,且该基因突变体位于一个单一的质粒上,可以发生水平转移,该tet(A)基因突变体在兽医和医学临床上的流行特征有待进一步关注.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测定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孢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防突变浓度(MPC),为水产临床合理使用该药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孢菌的MIC和MIC99(抑制99%细菌生长的最低抑菌浓度);肉汤法富集嗜水气单孢菌后,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孢菌的暂定防突变浓度(MPCpr)和MPC,并计算选择指数(SI).结果与结论: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孢菌ATCC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2005年以来临床分离的猪链球菌中耐药相关前噬菌体的携带率,并进一步分析前噬菌体在介导耐药基因在猪链球菌中传播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PCR方法分析猪链球菌中φm46.1家族前噬菌体在2005年以后的动态变化,然后对3株猪链球菌携带的φm46.1家族前噬菌体进行测序,最后通过比较基因组方法分析耐药基因上下游基因环境及传播规律.结果:结果显示φm46.1家族前噬菌体的携带率从200
目的:考察恩诺沙星不同给药剂量对鸡沙门氏菌病的防治效果、鸡肠道共生菌大肠杆菌和致病菌沙门氏菌的耐药发生情况,探索氟喹诺酮类防治鸡沙门氏菌病并避免共生菌和致病菌产生耐药的方法.方法:本实验首先采用药动/药效学(PK/PD)同步模型优化恩诺沙星治疗鸡沙门氏菌感染的给药方案,然后考察高(100mg/kg)、中(由PK/PD同步模型制定)、低(0.1mg/kg)剂量下恩诺沙星对人工感染鸡沙门氏菌疾病模型的
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中国动物源艰难梭菌的毒素、分型及耐药性,分析是否存在区域感染暴发流行,为监测中国区域性动物源艰难梭菌流行型别和耐药性提供数据.方法:2016年3月至2016年8月期间,从广东、湖北、山东、河南等地各大养殖场共采集到腹泻动物(猪、鸡、鸭等)粪便标本538份(其中猪、鸡、鸭的样品数分别为398、121、19),采用芽孢富集法分离艰难梭菌临床分离株.分离到的菌株通过PCR检测毒素A、
目的:研究一株携带mcr-1基因的猪源大肠杆菌的分子特征.方法:2012年,从广东某动物医院的患病猪的肾脏中分离到大肠杆菌FS13Z2S.经PCR检测其携带mcr-1基因,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该菌株对不同药物的MIC,S1-PFGE和I-CeuI-PFGE和Southernblot对mcr-1基因进行定位.对菌株基因组和接合子的质粒进行测序,采用PCR-mapping验证mcr-1的基因环境,以mcr
喹诺酮类药(quinolones)为人工合成的抗菌药,此类药物对多种革兰阴性菌有杀菌作用,广泛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胃肠疾病,以及呼吸道、皮肤组织的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治疗.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oqxAB的出现,对其耐药性的程度大大的提高,给临床疾病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对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的研究,以及oqxAB耐药基因的分子传播机制极为重要,并且能够为临床上合理用药提供了有力
细菌耐药尤其是多重耐药现象日益严重,是当今科学家及临床医生面临的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外排作用是细菌获得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AcrAB-TolC作为革兰氏阴性菌中最主要的外排系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大量有关多药外排泵在革兰氏阴性菌抗生素耐药性中的作用的研究关注AcrAB-TolC三聚体,而对先前研究表明作用较小的单个单组分转运蛋白作用较小.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与AcrAB同源性最高的AcrEF和
目的:鉴定林可霉素耐药基因新亚型lnu(G)的功能,分析lnu(G)基因的遗传环境.方法:本研究在猪源粪肠球菌E531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经序列分析、耐药基因克隆、药敏实验、UPLC-MS/MS、反向PCR、I-CeuI PFGE、southern blot等试验方法,鉴定了林可霉素耐药基因新亚型,命名为lnu(G).结果:lnu(G)与已报道的lnu(A)~lnu(F)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存在不同
以空肠弯曲菌(C.jejuni)和结肠弯曲菌(C.coli)为代表的弯曲菌属细菌,是一类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可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引起人的腹泻等多种疾病.由于抗菌药物在畜牧养殖业和人医临床的广泛应用导致耐药弯曲菌的出现和播散,该类弯曲菌一旦传播给人,将会给临床弯曲菌病的治疗带来严重威胁.弯曲菌耐药机制主要是药物作用靶位点突变、耐药基因以及多药耐药外排泵.本文将对临床常用于治疗弯曲菌感染的抗菌药物
目的:本试验旨在通过对吉林省某水貂养殖场送检的3只具有典型腹泻症状的病死水貂的小肠和肠内容物样品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情况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细菌分离纯化和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采用K-B药敏法检测菌株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并通过PCR方法检测其耐药基因和Ⅰ类整合子的携带情况.结果:分离得到3株志贺氏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3株志贺氏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头孢类药物、氟苯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