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3次持续10天以上的大雾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来源 :201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L波段加密探空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华北平原2000-2013年3次比较少见的持续10 d以上的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了3次连续性大雾的高空及地面气象要素条件、大尺度环流背景、边界层特征、温湿场特征,研究了特长时间连续性大雾成因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3次连续性大雾过程都发生在纬向环流背景下,其高空高度场、湿度场、温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都极其相似.地面气象要素的统计特征为:平均气温日较差4.1℃;08时平均温度露点差为0.5℃;平均相对湿度95%;平均风速1.4 m·s 1;静风、偏北风(325°~45°)和偏南风(225°~135°)条件下出现雾的概率最大.高空湿度场表现为"上干下湿"的特征,850 hPa、700 hPa、500 hPa三层平均相对湿度为29%,1000 hPa的平均相对湿度则为83%.雾层之上的逆温层高度变化范围平均为240~960m,逆温层的平均厚度在480~580 m,平均逆温值为4~9℃,最大达16℃.高空纬向环流长时间维持导致的冷空气活动偏弱,加上太行山、燕山对冷空气的阻挡和削弱造成的华北平原长期静稳天气形势,是华北平原大雾长时间维持的根本原因.纬向环流背景下多个"干性短波槽"活动和大尺度下沉运动导致大雾维持和加强.太行山地形造成的地形辐合线及偏西气流越过太行山下沉增温导致的层结更加稳定也是华北平原大雾加强和维持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利用实时资料、自动站加密资料、FY-2C卫星、宝鸡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关中西部宝鸡2012年8月13日大暴雨天气成因、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重点通过对雷达资料(强度、速度、
会议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WRF数值模拟和LAPS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30日皖南山区一次短时强降雨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综合观
会议
  运用中尺度天气分析技术,对青藏高原东部的3次大到暴雨过程从高空的影响系统、水汽条件、抬升条件、不稳定条件、高低层风场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3次过程的相似
  针对2013年1月27-31日我国华北平原地区持续5d的雾霾天气进行综合分析和数值预报研究表明,雾霾过程期间华北平原高空以平直纬向环流为主,受西北偏西气流控制,没有明显冷空气
会议
  本文利用2005-2010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43例短时强降雨从时空分布特征、影响系统、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以及中尺度天气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雨
  利用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地面实况资料、TBB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对2011年7月6-7日重庆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切变线附近发展起来的中尺度对流系
会议
蜘蛛丝是一种理想的生物材料,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由于蜘蛛纺丝量少以及互相残杀的天性,不能像家蚕那样通过大规模、密集饲养的方式来获取大量的蜘蛛丝蛋白纤维。因此,采用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四维变分同化方法反演了2010年和2013年重庆市两次西南涡内的局地强降水不同层次水平风场,分析了易发生局地强降水区域的局地环流特征。表明两次强降水
  为了提高对黄土高原强对流风暴的预报和预警能力,利用NCEP资料、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多普勒气象雷达资料等,对2013年8月4日黄土高原发生的一次强对流风暴进行了诊断分析
会议
灵长类动物作为热带和亚热带区域重要的食果动物,其种子传播作用对森林的植被更新、植物种群动态和生物多样性维系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涉及疣猴亚科动物的种子传播作用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