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河口、海湾水体的光学特征及其悬浮物含量的反演算法

来源 :中国海洋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yx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体光学特征是构建水体组分含量定量反演模型的基础.基于2014年5月、8月和10月珠江口和大亚湾海域的现场和实验室数据,对水体光学特征进行了分类,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水体光谱特征的影响因素,为精确构建水体中悬浮物含量的遥感估算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珠江口和大亚湾海域水体遥感反射光谱共分为5类,受水体组分浓度和固有光学特性的影响,表现为不同的光谱特征.珠江口海域以类型Ⅰ、类型Ⅱ和类型Ⅲ为主,而大亚湾海域以类型Ⅲ、类型Ⅳ和类型Ⅴ为主.构建了珠江口和大亚湾海域悬浮物浓度的遥感反演模型,发现整个调查数据估算精度非常高(r2=0.79),RMSE%为25.30%.
其他文献
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实验资料,对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基本特征、成岩作用以及成岩演化序列进行研究,并分析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河子组岩石成分成熟度低,孔隙度主要集中在2%~8%之间,渗透率分布范围为0.001~0.1mD,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型储层;发育原生孔、次生孔隙及微裂隙三种孔隙类型.储层目前处于中成岩B期及晚成岩阶段;成岩作用是沙河子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
大庆油田首次在D区块开展了中低渗透油藏功能性聚表剂驱现场试验.室内研究表明,新型的驱油体系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为确保现场试验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在试验过程中以最大限度提高采收率为目标,开展了新型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通过优化注入参数设计、精准措施挖潜和改变液流方向的逐级挖潜,促使试验区得到高效开发,在提高驱油效率的基础上扩大了波及体积,局部剩余油得到进一步挖潜,现场试验提高采收率达11%
大量实验与现场测试数据均表明,气藏的渗透率在气体流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复杂,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随着开采的进行,气层压力将会下降,地层有效应力也将随之改变;同时,岩石骨架将发生弹塑性变形;天然气流动过程中,由于气体流动速度的影响,渗流过程可能呈现非达西流动;支撑剂的压实和嵌入作用将对气藏渗透率有高度非线性的复杂影响;渗流状态呈现出多流态的特点,渗透率依流型的变化而变化.本文以指数型渗透率模型为基础
通过统计胜利油区高压低渗储层地层测试资料,明确该类储层地质、渗流及测试曲线特征,揭示高压低渗储层测试过程中测试压差及开关井时间难以确定这两大难点.在测试压差研究方面,通过资料统计,找到回收量、孔隙度及测试压差之间的关系,引入综合系数的概念,绘制综合系数与回收量图版,确定最优测试压差;在开关井时间研究方面,通过测试资料统计,找到径向流稳定出现时间tn,绘制tn(tn)/tp-φ-kh关联图,从而确定
草20水平井吞吐轮次高,多轮次吞吐后水平段热量分布不均、动用不均,油汽比逐年下降,因此需要根据储层物性、动用程度等因素的变化对热量进行优化.在原油黏温、相渗等室内实验的基础上,根据渗透率、饱和度等油藏物性参数,建立地质模型,并进行历史拟合,通过温度场、压力场和饱和度场展布规律研究,优化储层需热量,实现按需注汽.边底水稠油油藏多轮次吞吐后,油层压力受边底水的影响难以降低,蒸汽加热半径因受边底水吸热增
本文在甲型水驱曲线和童氏图版的研究基础上,推导并提出适合吉林油区低渗透油田的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分析方法.通过对含水率与采出程度、采收率的关系式以及甲型水驱曲线斜率的倒数与地质储量关系的研究,认为低渗透油田的童氏参数应该由7.5改为13.5;同时改进了低渗透油田含水上升率和存水率两项重要的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指标,更加系统地总结了适合低渗透油田的水驱效果评价方法.
针对渤南油田十区局部砂体注采不完善,部分区块层间矛盾突出的问题,建议实施差异化调整技术以提高油藏采收率.运用油藏工程方法与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从储量动用状况、层系井网状况、能量状况、剩余油分布状况等方面开展精细研究,得到了差异化调整技术方案:罗35断块分砂体完善,义112断块实施分层系开发.结果表明:区块采收率得到提高,经济效益显著.
受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及产水因素影响,苏里格气田低产气井逐年增加,加大了气田稳产及气井管理的难度.充分利用渗流实验、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认为间歇生产可通过周期性开关井达到启动压力和应力敏感效应之间的平衡,从而保护储层,延长低产气井生产期,提高气井的最终采气量.评价目前间歇制度下低产气井的开发效果,分析认为气井产能、储层物性、生产方式及井筒积液是影响低产气井间歇生产效果的主要控制因素.在间歇生产论证认
目前海岸带水体中控制碳循环的主导因素还不明晰,并且海岸带水体是碳汇还是碳源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弄清河口水域溶解有机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动力变化对海岸带水体中的碳元素动力循环机制的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年5月和8月珠江口海域的生物-光学数据(41个样点),分析溶解有机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找出其主导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5月c DOC均值与8月相差不大,但8月样点间差异较大
基于南黄海典型断面温度、盐度、溶解氧(DO)、pH和营养盐等参数的多年连续历史资料(1976-2006),在明晰各参数气候态分布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该海域DO含量和pH的长期演变特征,并结合温度、盐度、营养盐等的变化,探讨了物理环境背景的演变和富营养化进程对DO变化和水体酸化的控制机制.研究表明,冬季各要素呈垂向均匀分布,南黄海中部的低DO含量水体是受黄海暖流的影响所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