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刺参肠道益生菌的筛选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水产学会海参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oushenghuo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涂布分离细菌的方法从刺参肠道及养殖环境中分离出近240株细菌,从中筛选出30余株对刺参常见致病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并对其产蛋白酶和淀粉酶的能力进行了测定。从中选出4株拮抗作用较强、产酶力较高的菌株,对其形态、溶血活性、生理生化指标和抗生素敏感试验进行了测定,并且进行16S rRNA的鉴定。结果显示TYIA-15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TYIA-12为黑棕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TYIA-16、TYIA-25均为Bacillus属,对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根据菌悬液梯度稀释涂布的活菌计数和吸光值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不同细菌浓度的经验公式,以方便确定益生菌菌悬液浓度。菌株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当4株菌的添加量≤1×109CFU/g饲料时,对刺参是安全无毒的。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非均一化的Oliga-dT引物定向克隆技术,构建了南移刺参织的cDNA文库.对提取的刺参总RNA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检测,发现OD260/OD280和OD260/OD230的比值均>1.9.用1%的甲醛变形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显示28S、18S和5.8S三条条带均有出现,无明显拖尾,亦看不见明显的基因组和蛋白质污染,28S和18S两条带的亮度比基本上呈2∶1的关系,由此说明此RNA无降解,完
本文报道了黄海北部非投喂型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的温度、溶氧、盐度、pH等环境因子的周年变化特点以及春季化冰期温度、盐度、pH的日变化规律;同时对池塘的水位管理等技术环节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环境因子与刺参养殖的关系。
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对刺参肠道内容物及养殖环境(附着基、底泥)中真核生物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且对肠道内容物与养殖环境真核生物群落关系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肠道及其环境中优势条带比较明显,附着基分别获得17、23、22可见条带、底泥样品分别获得15、18、14条可见带,肠道内容物分别获得7、12、11可见条带.通过聚类分析表明:3个肠道内容物、3个泥样、3个附着基样品分别聚为一簇CS值较高,具有
浙江的刺参养殖试验始于2001年,近年来,科研部门和养殖企业开展了一系列养殖试验开发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浙南海区刺参养殖普遍采用浅海筏架和延绳吊笼养殖方式,养殖菌种规格为20~30头/公斤,每笼养刺参28~30头,养殖密度为0.1平方米放养4~6头.闽北海区选择池塘养殖和吊笼养殖.浙南海区主要以投喂浸泡过的海带为主,水泥池养殖辅以配合饵料.闽北海区刺参吊笼养殖投喂海带和紫菜等藻类,池塘养
刺参反季节工厂化养殖是利用海水养鱼的工厂化养殖设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经过5-6个月左右的养殖周期,将大规格的刺参苗种养成至商品参规格的一种新型的刺参养殖模式。该养殖模式能较好的解决刺参的夏眠和冬季半休眠问题,缩短了商品参的养殖周期,有效利用闲置的养殖设备,且对养殖海域的污染较小,是一种体现环境友好型的反季节无公害生产的刺参养殖。本文就刺参反季节工厂化养殖过程中的关键工艺技术和养殖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系
青岛胶南浩然海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在2008年度苗种繁育过程中,为提高刺参养成阶段的成活率,在水温适宜、设施条件较好的大棚水泥培育池中,将育苗池中的稚参体长约2.5-5.0mm的小规格苗种进行中间培育,越冬保苗到春天,使其生长体长达到3-6cm以上的大规格苗种,经过6-7个月的中间保苗培育海参苗种平均200斤白点能出10000斤以上的大规格刺参苗,如到五月中期大苗可长到3-4头/斤,小的平均600头
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属温带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渤海沿岸,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种类.它的最适生长水温为8℃~15℃,可耐受的水温为-2℃~30℃.刺参属狭盐性动物,适宜生长的盐度为27~32.稚、幼参与成参对低盐度的耐受程度不同.东海夏季水温高,刺参的南移养殖应在秋末、冬季和初春,在此时期东海的水温6~24℃,盐度为23~31,pH为7.8~8
实验进行了刺参的池塘养殖、潮间带围堰养殖、深水井大棚工厂化养殖、海上筏式养殖及海底沉笼养殖5种模式下生长及存活情况比较分析,生长情况用体重日增长率表示(Mdwg=(Wf-Wi)/T).结果表明:在放养规格相同的条件下,同样养殖12个月,不同模式下刺参体重日增长率关系为:深水井大棚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海上筏式养殖>潮间带围堰养殖>海底沉笼养殖.其中,深水井大棚工厂化养殖中刺参日体重增长率最高,为
通过测定刺参体内维生素C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L-古洛糖酸-γ-内酯氧化酶(GLO)的活力,考察刺参合成维生素C的能力;并通过60 d的饲养实验,考察了以Vc多聚磷酸酯剂型(LAPP)添加的5个维生素C水平(0、500、1500、5000和15000 mg/kg),对刺参(1.19±0.46 g)生长、胶原蛋白合成,以及组织维生素C积累量的影响;同时也考察5个维生素C水平对刺参非特异性免疫和抗病力
通过在刺参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APS)和不同工艺处理的黄芪(黄芪粗粉、黄芪超微粉、黄芪化微粉)研究其对刺参不同免疫指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以阐明提高抗病力和促进生长的机理.免疫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在实验的第20 d,黄芪化微粉和APS组细胞吞噬率、O2-产量和酸性磷酸酶活力显著增加,APS组溶菌酶活力和凝集素效价显著提高,黄芪粗粉和黄芪超微粉均能显著提高血清酸性磷酸酶活力;经过40 d养殖,黄芪化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