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主要作物种植布局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原因分析

来源 :2011年干旱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专题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甘肃省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资料。选择最佳小网格推算模型推算出500m×500m的高分辨率的网格序列资料;基于春小麦、冬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生长条件及相关区划研究成果,确立相应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指标,结合地理信息资料,运用GIS技术,开展春小麦、冬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生长发育和布局适宜性动态气候区划。结果表明:降水量对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生长期和产量的正影响最大且极为显著;干旱、半干旱区受气候暖干化的影响,春小麦产量下降,半湿润区穗籽粒数增加而不孕小穗率减少是最终导致产量增加的直接原因。
其他文献
Determinations of the start, duration, and strength of flood and drought are important in the operational monitoring and to decision-makers, but cannot be made through the commonly-used Standardized P
会议
本文将广义极值分布(GEV)应用到降水中拟合极端降水的分布。使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51年1月~2010年12月中国地区160台站的逐月降水资料,计算了利用GEV分布函数定义的一个干旱指标,对中国地区60年的干旱年际变化进行分析,并选取干旱较为严重的2009年进行逐月干旱监测。研究表明:GEV概率密度函数能较好地拟合极端降水的分布。文中定义的干旱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出各地区逐年的干旱变化,并确定出干旱
湖南省为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大省之一,但受季节性干旱影响严重,明确防旱避灾种植制度,可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湖南省代表站点1981~2007年的气候数据和作物生育期资料,依据干燥度和地形地势特点,划分不同类型区,并在各区域内选取代表站点和代表性种植制度。比较了主要种植制度的相对于光温产量潜力的产量降低率、产量降低风险指数及水分经济效益,确定了湖南省基于自然降水资源的防旱避灾种植制度。研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作物种植应对措施,采用分期播种法,对高海拔旱作区春油菜生长过程中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变化和降水、热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海拔旱地油菜土壤有效贮水量在5月下旬~6月上旬是全生育期中高值出现期,之后有逐渐减少趋势,在不同气候年景下土壤有效贮水量在油菜生长前期贮水多,后期贮水少.不同深度土层有效贮水量具有随深度加深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浅层土壤水分被油菜利用多,深层利用少.油菜生
会议
The heat storage terms in the soil-vegetation-atmosphere system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rface energy budget.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the heat storage terms of a subalpine meadow based o
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对甘肃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提出应对策略,为甘肃农业生产以及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基于甘肃省8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选择最佳小网格推算模型推算出500m×500m的高空间分辨率的网格序列资料;基于春小麦、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生长条件及相关区划研究成果,确立相应农作物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指标;结合地理信息资料,运用GIS技术
Droughts caused by a lack of precipitation are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limiting agricultural crop production.It is thus important to assess the risk of agricultural droughts to reduce their impact on
选择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差异较大的青海湖和鄱阳湖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Penman公式计算两湖地区近50年潜在蒸散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提取影响潜在蒸散的主要气候因子,探讨两湖地区的气候特征差异.结果表明,近50来,鄱阳湖地区潜在蒸散年总量呈现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年倾率达到-2.2 mm/a,青海湖地区潜在蒸散年总量未呈现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年倾率为0.02 mm/a.两湖地区潜在蒸散年总量在空间
华北平原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是一个干旱频发地区,旱灾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影响很大.及时准确的评估干旱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物模式可以反映作物与气候环境的相互作用,人为再现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能够从机理上定量描述作物生长过程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鉴于此,本文选择华北冬小麦干旱灾害为研究对象,对作物生长模拟模型WOFOST进行适当改进,同时对
西北区域气候中心2006年成立以来,围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进行了大量的科研探索和日常业务服务,尤其是与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合作在干旱定量化影响评估方面的工作更有成效.近年来先后推出了以旬为周期的"甘肃省干旱监测信息"、"甘肃省土壤水分监测公报"、和"遥感干旱监测"等服务材料,依托多个中国气象局业务能力建设项目、气象行业专项、为农服务新技术推广和基金项目等不断探索充实业务服务内容.2007年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