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王氏文献地理分布的可视化呈现与阐释--以《徽州文献综录》为中心

来源 :中国“一带一路”研究暨西南历史地理学术峰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s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徽州文献综录》一共记述了280位徽州王姓人物,通过对王氏人物的籍贯、年代、主要著述等相关信息的统计,我们可以大致复原历史时期徽州王氏文献的相关地理信息。《徽州文献综录》记述王氏文献的著者人物以清代居多,且主要集中在婺源县。通过对相关著述涉及的领域进行统计,我们发现大部分著述集中在文学领域,且收录的文献以清代为主。通过对著述中的族谱进行统计,我们发现王氏宗族主要集中在婺源、祁门、歙县三地。总结以上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婺源是王氏文献的主要集中地,这与王氏在此聚居者多有关,同时也与婺源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相关。以某一姓氏文献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文化地理学、数字人文等方法,结合对历史时期徽州宗族的考察,可能会为我们从另外一个视角揭示历史时期徽州地域文化的衍生及其演变。
其他文献
今散落在黔东北、渝西南一带的大量令狐姓氏,其家谱多称系晚唐令狐滈的后裔,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也较符合是晚唐大动荡中北方望姓大族纷纷南迁边远地区的历史真实,但令狐滈率领
【摘要】:清末民初,地方行政建置变化频繁,设治局这一新型行政组织被建立起,为正式设县作缓冲,被称作“设县阶梯”。民国时期,全国多地设有设治局,尤其是在边远新开发地区,数量居多。民国30年,沐川设治局成立,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设治局的发展情况,表现了作为过渡性政治主体对于区域开发与治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国 沐川设治局 背景 区域发展  设治局制度萌芽于清光绪末年,最初置有设治委员
元朝改变了宋代对八番顺元地区宽松羁縻的治理模式,推行较为严格的宣慰司、土官制度和与内地一致的镇戍制度。在征服八番顺元地区的过程中,川、滇、湖三省围绕其管辖权问题,展开了一番争执。元廷以军政制度推行和地方稳定为考量,以行省力量投送水平为依据,先将八番顺元地区划归四川行省,后短暂划归三省交替管辖,最后划归湖广行省。元廷对八番顺元地区的治理模式,在由羁縻制向土官土司制转型过程中,推行宣慰司、镇戍制等军政制度时,与该地区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不断磨合,是管辖权出现复杂变动的主要原因。
明清以来云贵高原湖泊由于治理水患,泄水为田,与水争地的围湖行为逐渐发展,水域面积缩小,引起了湖泊鱼类资源的衰退,渔业经济地位下降.至20世纪60、70年代的围湖造田、修建水
历史地理学概念的蜀道是古代秦、蜀两国两地之间的道路,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巴蜀的道路,主要包括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和明清时的连云栈道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青城山旅游资源,增强青城山作为中国道教圣地的影响力,以原青城山“太平古镇”地理区域及商贸为基础,依托青城山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成熟的基础设施配套,打造
承明太祖朱元璋“非壮丽无以示威仪”的旨意,明蜀王府作了成都六百年的地标.近来笔者在日本找到一套四部《明蜀王文集》,弥补了王府内部建筑介绍的不足,特别是《惠园睿制集》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亦是一个特殊的地域称谓。它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古道因唐宋时期兴起的茶马贸易(当然也包括藏区的羊毛、皮张、药材、矿产等
成都滨河的园林景观基本上分为城西和城东两大园林区,城西园林有池沼花木之美,城东园林则有登高远眺之胜,这种区别是与城西和城东的地理形势存在紧密联系。成都滨河区域的园林景
陕西省永寿县自西魏大统年间设县以来,治所多有变动迁徙.以往研究对该县历次迁治时间和地点的认识,聚讼纷纭,迄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研究表明,永寿县治前后历经七次迁徙,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