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腐病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4525466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穗腐病是玉米上的主要病害。研究表明,病原菌从玉米苗期至种子贮藏期均可侵染,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附着在种子、玉米根茬、茎秆、穗轴等植物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在多雨潮湿的条件下,子囊孢子成熟飞散,落在玉米花丝上兼性寄生,然后经花丝侵入穗轴及籽粒引起穗腐。穗腐病的发生程度受气候、品种、玉米螟为害、农艺活动、果穗(原粮、种子)贮藏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总结提出的综合防治措施是:选用抗病亲本或品种;地膜覆盖,适期早播;及时剥掉苞叶,防雨淋湿受潮;折断病果穗霉烂顶端,防止穗腐病再新扩展;早脱粒,防霉变;处理玉米秸秆,压低初侵染源;种子精选包衣;化学药剂防治。
其他文献
采用异地病圃的方法对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的16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成株期抗白粉病、纹枯病、条锈病、叶锈病和叶枯病等主要病害的鉴定,分析了这些后备小麦新品种的综合抗病性,
为明确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小麦金针虫、蚜虫、纹枯病、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的田间防控效果及最佳用药量,以周麦27为试验品种、以30 g/L苯醚甲
锈菌生理小种毒性的改变是导致抗锈小麦品种"丧失"抗性的主要原因,小种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病菌对寄主苗期致病性的差异,是对基因的间接反映,不能真实地反应其亲缘关系。随着分
会议
测定了2003-2006年从福建省稻区主栽品种上采集分离的97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对国际水稻所CO39近等基因系6个水稻品种及其他部分水稻品种的致病性。结果表明:通过CO39近等基因系
会议
小麦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锈病是小麦上造成损失最大的病害,分为条锈、叶锈和秆锈三种,分别由同属不同种的三种专性寄生真菌引起。1999年在乌干达发现了一种毒性极强的小
会议
对小麦抗锈性遗传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分别对基因推导法、传统的遗传分析法、分子标记法等常用的抗锈遗传研究方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和比较分析,指出各自的
近年随着小麦田耕作制度的改变,小麦连年发生严重冻害,其中以秸秆还田粗放地冻害严重。冻害多以小麦春季返青拔节期的倒春寒受害为主,造成死苗甚至大面积毁种或引起空孕穗的
作者研究并筛选了提高高原部队战士体力作业效率的药物。在海拔 3 70 0m将已习服半年的 40名士兵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1 0人 ,用踏车式心脏功量机让受试者做坐位踏车运动。初始
本实验利用超声波活体测定技术测定了成年新疆褐牛的肉质性状(眼肌高度(x1)、背膘厚度(x2)、眼肌面积(x3))、体重(x4)、体尺(体高(Xs)、体斜长(x6)、胸围(x7)、管围(Xs))以及
通过对转GO基因棉花品系B99267-1、B99261及其受体新陆早7号和非转基因棉花品种中棉所12号葡萄糖氧化酶的时空表达及其对棉花黄萎病抗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初花期、花铃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