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月系L1和L2点异宿连接转移轨道设计

来源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lo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三阶近似解作为初值,采用微分修正的方法,设计了halo轨道.然后基于不变流形理论和庞加莱截面方法,设计了不同拉格朗日点间异宿转移轨道.
其他文献
本文实现了一种多制式可变速率的通用中频接收机。该接收机采用可变速率的数字时钟恢复算法,能够对多种在轨遥感卫星实现接收解调,同时加入了码率可选的1/2及3/4 Viterbi译码器.站上实测表明,该接收机工作稳定、性能良好。
微束技术根据束流准直或聚焦的设计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准直器限束微束,称为瞄准束微;另一类是电磁聚焦微束,称为聚焦微束。本文介绍了离子微束装置、重离子微束在单粒子效应研究中的应用和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微束辐照装置等等内容。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一步深化,各类空间实验项目的实用化技术不断发展,空间探测有效载荷系统的人机操作支持技术研究是必需和紧迫的。如何充分发挥宝贵空间航天员的最大能动性,达到实验操作功能最优化,并且能够与辅助操作设备和自动化操作装置密切合理配合,地面支持技术是不可少的,这也是目前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分析了载人航天器中人机操作支持的基本技术,提出了航天员的人机操作要引入遥科学的发展,并论述了
系统由信标机和回收车组成;信标机中装有GPS接收机和数传发射机,可自动测定自己的位置和工作状态,并通过发射机将信息定时发送给回收车;回收车上也装有GPS接收机,同时还装有数传接收机和便携式电子计算机,回收车可以测定自己的位置,并接收信标机发来的位置数据等信息;电子计算机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显示和存储,将信标机和回收车的地理坐标实时显示在电子地图上,二者的坐标重合时即找到了实验舱.
卫星、飞船的返回控制参数计算方法大多建立在返回坐标系和再入坐标上.相对于返回坐标系和再入坐标系,建立在惯性坐标系下的返回控制增广方程,可以方便的描述从制动时刻到开伞阶段的运动过程,而不需要繁杂且相互耦合的各种参照系对卫星运动进行描述.该计算方法,已顺利的在近年的卫星及飞船返回测控工程中得到应用,得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本文描述了采用平面工艺研制的基于Si多条的一维和两维位置灵敏探测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制备工艺技术和性能测试结果以及在空间探测方面的应用前景.
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北京大学最近几年研制成功的硅PIN结构的光探测器、带电粒子探测器以及位置测量探测器。
波束指向同步是主星带伴随分布式小卫星雷达系统的同步问题之一,本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主星带伴随分布式小卫星雷达系统的波束指向同步问题.根据主星带伴随分布式小卫星雷达系统的特点,结合小卫星天线俯仰向可扫描,姿态可调节,本文提出了三种波束指向同步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最后,仿真分析"干涉车轮",结果不仅证明这些模型的正确性,同时发现波束指向同步方法2有较好的优越性.
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火星探测用降落伞研究过程以及在研制过程中的一些主要试验,同时指出了试验中的一些特点.
本文对深空探测着陆器的先进气囊缓冲系统进行了分析、计算.针对用于水星探测的40kg气囊缓冲系统和用于火星探测的400kg气囊缓冲系统,分别开展了研究,对各自的缓冲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评估.因水星着陆存在姿态不确定的特点,设计了封闭式的双圆环结构气囊系统,可任意姿态着陆缓冲.而从缓冲效率出发并结合火星着陆姿态可控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排气式的单圆环气囊缓冲系统.研究考虑了行星环境下的特点,分析了影响缓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