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回填建筑地基承载力的探讨

来源 :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程中半回填的建筑物地基项目增多,尚无明确的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基于Prandtl假设对对称半回填建筑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进行了理论推导,结合工程现状,得到了工程实用的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
其他文献
对南京站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GTS1型探空仪地面基测气压变量的统计分析表明,气压传感器在地面稳定的环境下感应的数值与标准气压数值相比偏低:在实时探测过程中。气压相差1hPa时,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所反映出的测高偏差随探测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变大:对L波段雷达和GTS1探窄仪测量高度的差值进行比较,所得的高度差随探空仪的升高而逐渐增大。探测高度到达36000m时,高度差约为1600m。
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对气象灾害的主要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对气象灾害、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等重要概念下了较明确的定义。介绍了孕灾环境危险度这一度量孕灾环境灾害风险的概念,并对承灾体脆弱性、致灾因子强度等度量气象灾害的重要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指出灾情是成灾后气象灾害系统的综合状态。最后建立了较完整的气象灾害评估理论体系。
利用沪宁高速公路自动气象监测网(AMW)实时观测的数据分析了2007年11月24日发生在沪宁高速公路镇江段一次团雾的发生、发展和维持的气象要素配置情况。在无法利用现有业务天气预报系统预报此次团雾过程的前提下,本文通过wRF模式耦合三种不同的陆面方案(SLAB方案、NOAH方案和RUC方案)对此次团雾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旨在检验WRF模式对团雾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WRF模式模拟出的团雾过程对
直接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估算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Active Radiation,PAR)将大大有利于以PAR作为重要输入量的光能利用率模型。本文依据大气和地表对PAR的五个主要影响因子:瑞利散射、臭氧和水汽吸收、气溶胶散射以及地表和大气间的多次反射,提出一个基于大气辐射传输,以MODIS陆地和大气产品为输入数据的遥感反演PAR的模型。模型反演得到高空间分辨率(1公里)和
利用日本发布的2006至2009年的亚洲地面分析图和西北太平洋波浪分析图,对冬春季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156个温带气旋的波浪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温带气旋中最大波高和4m以上大浪的一般分布特征:最大波高中心主要分布在气旋中心S-SW方向上100-600海里范围内,其中200-300海里范围内出现几率最高;4m以上大浪范围不以气旋中心呈对称分布,气旋南侧大于北侧,其中西南侧最大;最火波高和4
针对钱塘江海宁涌潮形成的原因,深入分析了影响海宁涌潮高度和出现时间的天文、气象、水文、地理、物理等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对涌潮到达海宁盐官景区的时间和高度进行了分析和预报。分析了影响涌潮观赏度的涌潮高度、气象等因子,建立了海宁观潮指数预报方法,该方法包括了一个观潮综合指数和三个分类指数:涌潮高度指数、观潮环境指数、观潮安全指数。通过包括观潮时间、涌潮高度、天气状况等方面在内的海宁盐官景区观潮指数预报
本文根据对都江堰、彭州、绵竹、绵阳、北川、青川、平武、江油等地的重灾区以及公路沿线的大量地震山体地质灾害点进行的滑坡灾害现场测绘、灾害信息数字影像采集、地震滑坡灾害评估的现场调查工作,对汶川地震灾区山体崩塌破坏的分布特征、破坏模式、与近断层地震动、地貌特征、地震力作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类与分析,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崩塌破坏具有明显的近场地震动的破坏特征,地貌上的地震波放大效应,地震崩塌破坏特殊性与地震
青藏直流线路是继青藏铁路之后的又一重大高原冻土工程,其技术知识和工程对策更多的是借鉴与其并行的青藏铁/公路的建设及运营经验,文章类比了与前期道路工程的技术共通性与差异性,分析了影响输电线路建设的高原冻土的5个环境特点,归纳总结了反映输电线路冻土建设侧重研究的5方面主要成果。
江西省南部地处华南沿海地震带,主要受河源-邵武断裂带与南岭纬向构造带控制;北部地处长江中游地震带,主要受郯城-庐江断裂带和扬州-铜陵断裂带控制,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及现代构造运动活跃,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江西地质构造复杂,根据现有地质资料,省内计有4条大断裂带和14条小断裂带,有多组断裂相互交汇,第四纪以来部分断裂仍有活动,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背景。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本文通过对小净距隧道的地震动力计算揭示出小净距隧道围岩的动力响应规律,通过围岩应力集中的状况提出小净距隧道注浆加固的范围,并详细研究注浆加固宽度及长度,所得结论可为高烈度地震区小净距隧道设计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