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滨海平原全新世贝壳砂堤中介形虫的埋葬学研究

来源 :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八次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aohe1986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存在于上海滨海平原的数条富含贝类和微体化石的砂堤,沿着距今 6000 多年以来不同时期古海岸线潮上带而形成,是全新世最大海侵结束后岸线全面向海推进的证据.本研究选取形成年代最早,横贯金山漕泾、松江马桥、嘉定方太的贝壳砂堤,对其中的介形虫进行了分析.14C 测年显示该砂堤形成于距今6400±100 年.
其他文献
会议
Nuia 化石属1954年由V.P.Maslov首次描述报道,是早奥陶世时期长期以来生物属性及分类位置备受争议的一类疑难化石,目前有学者认为是某种微观藻类,也有人认为Nuia并非生物,而是一种碳酸盐岩颗粒.这主要是因为Nuia常作为附礁生物保存在灰岩中,其内部构造常因成岩作用破坏而难以辨认,此外其近圆形的横切面常显示圈层结构,很多学者认为其率属于某种鲕粒结构.近期,作者在黔北桐梓地区下奥陶统花园组
会议
“蓝田生物群”为认识埃迪卡拉纪早期复杂多细胞真核生物提供了一个独特窗口,其中化石数量最为丰富的类型便是疑难化石Chuarids.然而,这类化石的生物属性却长期存在争议,阻碍了对其化石生物学和古生态学意义的深入认识.本研究报道了一些蓝田生物群中Chuarids 化石新的形态学证据,将有助于认识其确切的生物属性和探讨其古生态学意义.
西太平洋边界流-黑潮暖流的经向热传输控制着低纬和北太平洋间的温度梯度,显著影响着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以西北太平洋DSDP31 航次296 岩芯为材料,对浮游有孔虫属种进行统计分析,共鉴定出壳径大于150μm 的属种57种;对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底栖有孔虫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 壳体的δ18O
辽河坳陷南部滩海地区新生界新近系馆陶组底界的确定长期以来缺乏划分的依据,表现在靠近南部滩海地区中央低凸起及其两侧附近新近系馆陶组巨厚块状砂砾岩层与下伏古今系顶部东营组之间发育一套厚约50-100m 不等的砂砾岩与砂泥岩的正旋回沉积,其时代归属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归属古近系东营组顶部;二是归属新近系馆陶组底部。因此,在油田勘探开发科研生产上,对这套地层的归属一直不统一。
特提斯海向西海退形成了一个陆缘浅海,导致了中亚地区的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塔西木盆地西部始新世中晚期乌拉根组和巴什布拉克组的钙质超微化石显示了海侵-海退的两个过程,同时为海侵事件的年代和古生态环境提供了证据。第一阶段的海侵-海退于发生于乌拉根组沉积期,根据Discoaster bifax,Chiasmolithus solitus 和Reticulofenestra umbilica 的共同共现,可
会议
会议
古新-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是发生在约5600 万年前的一次极端碳循环扰动和全球变暖事件,主要表现为大气CO2 浓度快速增加、全球增温5-9 ℃、海洋酸化以及海洋和陆地生物群落翻转(turnover),是人们了解碳循环、生物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应对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佳类比案例。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古近纪沉积地层发育连续,出露完整,化石丰富,是开展PETM 事件研究的理想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