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突裂上颌骨不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wyldgw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牙槽突裂患者咀嚼功能状态下上颌骨的不稳定性及其特征,探讨裂隙类型及生物力学特征对上颌骨三维空间畸形发育的影响.研究方法:搜集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就诊的正常成年男性颌骨螺旋CT数据一例,采用Mimics软件行三维重建获得正常颌骨对照模型(Normal),同时模拟实际临床中牙槽突裂患者的颌骨缺损形态建立包括单侧牙槽突裂(UCA),单侧牙槽突裂伴腭裂(UCAP),双侧牙槽突裂(BCA)及双侧牙槽突裂伴腭裂(BCAP)的三维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应用相同咬合力加载模式对各个模型进行模拟功能加载,比较每个模型中双侧牙槽突及前颌骨的三维前后向,横向及纵向型变量进而计算出双侧牙槽突在功能状态下的相对缩窄和前后向及纵向错位特征,比较不同裂隙类型牙槽突的形变不对称性(ADAI)。同时将有限元分析的结果与实际50例(每种裂隙类型10例,年龄7-15岁)牙槽突裂患者的颌骨形态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相对于正常颌骨模型,所有裂隙模型在功能状态下均呈现出更大的形变不对称性,尤其是UCAP (11.93%)。伴腭裂模型表现出更强的不对称形变,更大的牙弓缩窄及更小的上颌骨前伸。相对于正常模型,UCAP仅呈现出59.3%(左侧)及69.3%(右侧)的上颌骨前伸.同时,功能状态下裂隙模型还表现出上抬及前伸运动的不均衡,导致出现双侧形变落差,尤其在腭裂模型(UCAP, BCAP)及非对称受力模型(UCA)中表现明显。另外,双侧裂隙模型(BCA, BCAP)的前颌骨在功能状态下表现出极大动度,而UCAP的前颌骨受力后向裂隙侧旋转上抬。通过对临床中30例不同类型牙槽突裂患者的颌骨CT测量分析,腭裂患者颌骨表现为极度缩窄的牙弓宽度,尤其是BCAP(P<0.01)。同时腭裂患者颌骨还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双侧牙槽突纵向及前后向落差(P<0.05)。较之于正常儿童,所有裂隙患者的前颌骨均明显上抬(P<0.05),尤其是UCA(P<0.01)。研究结论:由于先天存在的牙槽突裂隙以及由此导致的患者双侧颌骨结构性不对称及力学不对称,使得不同类型牙槽突裂患者在功能状态下表现出不同的上颌骨形变特点,而这些形变特点与实际不同裂隙患者的颌骨畸形特征高度吻合。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理解牙槽突裂患者上颌骨发育畸形的力学成因,也提示早期植骨重建上颌骨稳定性对于上颌骨发育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正>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临床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调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全国6家医院2009年1月到20011年1月期间符合酒精性肝硬化的门诊及病
会议
淋病是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病种之一.为了解延安市淋病发病现状和流行情况,指导防治工作,对1990~2002年淋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小象台里分特是动物园里的明星.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小朋友们进行合影.当然.还有就是偶尔突发奇想地恶作剧一下。比如把水泼在某个“倒霉孩子”的身上.这样的日子过了不久.台里分特就
曾经读过两篇文章。一篇叫《精神富有者》,讲的是深圳宝安区万丰村党支部书记潘强恩,他非常爱学习,花费20年时间出版了长篇小说《浴血青山》,理论文章多次获奖,他既是一名农
Leonov及其合作者从计算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吸引子分类的新方法.如果某吸引子的吸引域未与平衡点的任何一个小邻域相交,则该吸引子称为隐藏吸引子;否则称为自激吸引子.自激吸引
为了便于测绘、使用和保管地形图,通常需要将其分幅和整饰,在EPSW 2003系统中分幅和整饰虽然灵活方便,但图廓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主要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利用模板控制技术对其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