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直肌外侧入路骶孔成形术治疗骶骨骨折并骶丛神经损伤疗效评价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骶孔扩大成形术治疗陈旧性骶骨骨折并骶丛神经损伤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组收治并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结合术前髂内动脉栓塞、骶孔扩大成形术治疗陈旧性骶骨骨折并骶丛神经损伤患者4例(均DennisⅡ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5-48岁,平均3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6个月,临床表现为足底疼痛、感觉减退、跖屈乏力并进行性加重;影像学表现为骶骨陈旧性骨折、骶1神经孔周围骨痂生长,神经孔间隙消失。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率与椎体压缩程度的关系.方法 2009年6月~2015年6月采用单球囊双侧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OVCF患者共1680例,累及2398个椎体.其中男356例485椎,女1324例1913椎,年龄52~96岁,平均67.5岁.致伤原因为跌伤或无明确外伤史.
目的:观察小针刀联合电针治疗鹅足腱滑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92 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44 例和对照组 48 例,对照组仅给予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针刀治疗。观察两组疗效,评定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针刀治疗后3天,对照组治疗后第13天)、出院时及随访3个月时的Lequesne膝关节评分标准、VAS评分,最后比较住院天数情况。
目的:评价应用氨甲环酸后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失血量的指标的影响及其并发症的安全性.方法:观察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我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对术前应用氨甲环酸的患者和术前未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进行分析,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使用氨甲环酸组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对照组)在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
目的:探讨踝关节周围创面缺损的修复方法以及选择皮瓣的依据.方法:我院自2011年8月~2015年1月,收治足踝周围创面缺损的患者167例,其中男性111例,女性56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8.6岁.创伤性149例,踝部慢性感染不愈合创面或肿瘤18例.创面缺损部位:小腿中下1/3到中后足范围.缺损面积:最小2.5×4.5cm2,最大13×19cm2,平均6×15cm2.根据具体创面缺损情况内
目的 疼痛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8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除按医嘱采取镇痛措施外,在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增加一系列护理干预(疼痛教育、心理护理、一般护理、镇痛护理)包括术前、术后疼痛宣教、营造舒适 的病室环境、心理护理、镇痛等,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比较两组病人疼痛程度。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两组患者术后疼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拉伸应力刺激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BMP-Smads通路的影响,进一步探讨BMSCs成骨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偶联机制。实验方法:实验采用Flexcell-FX5000细胞加力系统对各组细胞进行不同的拉伸应力刺激。共分为5组:A组:3%形变干预+诱导组 B组:6%形变干预+诱导组 C组:9%形变干预+诱导组 D组:12%形变干预+诱导组 E组:单纯
目的:单纯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低度感染行椎间孔镜下清创的疗效观察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新桥医院骨科收录的诊断为单纯髓核摘除术后感染患者,纳入标准为1.单纯髓核摘除手术史,2.症状以腰痛为主要症状,无伤口红肿、流脓等表现,无持续性高热,3.实验室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等为正常高值的两倍以上,或结合降钙素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升高提示感染表现.行椎间孔镜下清创术18例
目的:本文旨在比较固定椎弓根螺钉、万向椎弓根螺钉、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5年5月,我院74例胸腰椎经皮椎弓根固定术患者,年龄20-67岁,损伤节段为T11-L1,均为单节段病变。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30名采用固定椎弓根螺钉,25名采用单平面椎弓根螺钉,19名采用万向钉椎弓根螺钉;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后及末次随访的腰背部疼痛VAS评分
目的:探讨用后路钢板结合前路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骨盆骨折稳定性的Tile创伤分类,对不同的创伤类型应用相对应的作用力进行固定,达到消除骨盆骨折移位、稳定骨盆环的目的。首先,患者俯卧于手术床,自双侧髂后上棘下外2CM,分别做纵行切口,塑形钢板后自一侧插入另一侧,两端螺钉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