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季龙海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来源 :福建气象学会2018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sil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对流天气具有系统尺度小、生命史短、突发性强等特点,常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损失,是天气预报中的难点.目前在中尺度对流天气的预报中,主要以大尺度天气形势背景场结合条件(静力)不稳定、水汽、垂直风切变及抬升指数等进行诊断分析,对有可能出现的强对流天气的种类和强度进行潜势预报.2018 年5 月7 日,受高空槽东移、低层西南急流及锋面南下影响,龙海市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通过分析此次过程的环流形势、环境条件、雷达回波等,有助于今后进一步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为分析此类天气的短期和短时预报提供预报着眼点.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NCEP 再分析数据和地面降水资料,引入气候分析中异常度的概念,统计各层比湿异常度指标,指标特征如下:对于24h 暴雨,850hPa 和700hPa 比湿异常度有正方向的偏态分布.对于100mm 以上降水,850hPa、700hPa 和500hPa通常有大于1 的异常度.对于6h 强降水,各层湿度异常度约在0.8~1 之间,700hPa 稳定性较好.在2014 年的首场暴雨分析中,比湿异常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FNL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特征出发对2017 年6 月12 日闽东北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简要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在不稳定环境中,低层形势非常有利,而产生的一次具有短时强降水特征的局地强天气过程;通过热力、动力条件等的分析可得,水汽汇合、高能量和快速发展的上升运动,都非常有利于强对流的产生和发展;对地面自动站资料和雷达
本文利用2004~2017年秀屿区67次暴雨天气过程资料,对秀屿区暴雨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秀屿区暴雨日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特征,一年中12个月除了冬季基本没有暴雨,其余每月均有可能出现暴雨天气过程,每年从4月份开始逐渐增多,暴雨频发于5至9月份,9月过后逐渐减少;暴雨天气过程中温度、气压具有明显的相关特征;造成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包括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低涡、西南急
2017 年8 月1 日,漳州市中南部县县市发生了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分析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1710 号台风“海棠”登陆福清之后,其减弱后的尾随环流与北跳西南季风合并,重建了低空和超低空西南风急流脉动产生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在此背景下,漳州市上空具备高温、高湿的不稳定能量,以及能量锋的触发和释放,强的辐合辐散的抽吸配置,连续不断的回波单体生成和过境形成的“列车效应”所产生持续性或短历时强降水,为本次
本文利用自动站资料和 NCEP fnl 1°×1°每日4 次的再分析资料,对台风“海棠”与减弱的“纳沙”环流合并后造成云霄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霄县此次强降水的主要水汽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950hPa 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场对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2)湿螺旋度垂直分布能很好的反应暴雨发生时大气的动力特征,暴雨区上空低层正值,高层负值,提供了有利暴雨的动力条件;(3)暴雨区上空中高层有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平潭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风廓线资料对1709 号台风“纳沙”和1710 号台风“海棠”影响期间平潭大风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此次台风大风对平潭影响表现出起风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大风强度强等特点。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本身强度和结构是其造成的风力强弱的基础原因,狭管效应使台风大风进一步增大,垂直方向环流将高层动量下传导致低层风速猛增;“东高西低”的地面气压场形势加大平潭沿海的气压
利用Ncep 再分析资料、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资料、卫星云图及海温资料对1808 号台风“玛莉亚”的移动路径、强度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玛莉亚”的移动路径与副高位置的演变有关,副高脊线位于30°N,脊线位置偏北,引导台风走向福建东部。西太平洋洋面29-30℃的海温和对流层上部槽的共同作用是“玛莉亚”快速增强的原因,登陆后缺少水汽输送,加之陆面摩擦,使其强度迅速减弱。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观测、区域自动站、雷达、卫星云图等资料,简要分析了台风“玛莉亚”暴雨过程的环流场,物理量,为今后在实际预报中对台风的预报提供借鉴。结果 表明:2018 年1 号台风“玛莉亚”生成和发展阶段,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引导气流较强,预报确定性大,移动以西偏北方向为主,移动速度较快。台风“玛莉亚”生成发展条件好,发展阶段曾达到超强台风量级,未登陆台湾,故受大地形的衰减程度弱,前期维持较强强度
利用中国自动站与CMORPH 降水产品融合的逐时降水量资料和NCEP 再分析资料等多种资料,对2016 年9 月台风“鲇鱼”与中纬度锋面相互作用引发的降水再增强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发现在降水过程中,台风的靠近改变了锋面中低层的垂直风切变和水平涡度,使锋面以及锋面上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输送向后倾斜,进而对锋面降水产生了影响。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NCEP-FNL1°×1°再分析资料对2018 年3 月4-5 日福建省首场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此次过程是一次冰雹、大风为主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环境背景场符合“低层暖平流强迫类”转为“斜压锋生类”的典型配置,物理量分析表明此次过程具有上干下湿的层结条件,湿位涡的诊断分析表明MPV1 和MPV2 均对强对流发展区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并对此次过程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