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黄芪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来源 :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wenwu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大剂量黄芪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并随访其对糖尿病肾病的长期防治作用,认为大剂量黄芪和依那普利为ACEI类药两药合用,有明显的降低早期DN患者的24h尿白蛋白的排泄量,减轻肾脏损害,比单用ACEI类药物效果显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为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经长期随访,两药合用可能缓解糖尿病肾病的进程,加强肾脏保护,但仍有待于更长期的大样本观察。
其他文献
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转基因小鼠提供标记的骨髓干细胞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上,观察骨髓来源的干细胞能否分化成肾小管上皮细胞,深化对骨髓干细胞可塑性的认识,探讨骨髓干细胞在急性肾小管坏死修复中的作用,丰富急性肾小管坏死修复的理论。
本文了分析自1991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过敏性紫癜性肾炎7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表现和中医辨证情况。
本文简要介绍了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认为应合理使用激素,重视中西医结合,注重活血化瘀。
20世纪80年代初,黎磊石院士等人报告用雷公藤治疗肾小球肾炎,对降低尿蛋白有显著疗效。这个结论经过20多年的实验研究及大量临床应用,现己被多数肾脏病学者所认可。本文从治疗蛋白尿的机理、致突变反应、雷公藤临床治疗剂量等三个方面对雷公藤进行研究。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首次激素治疗大多数能获得完全缓解,但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就大剂量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问题,观察了10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住院及出院后门诊随访患者,其中随机选50例作为治疗组在给予激素治疗的同时分阶段配合中药治疗,发现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没有配合中药治疗的50例对照组明显下降。
IgA肾病患者体内存在血液高凝、高粘状态,其血液流变学紊乱、微循环障碍,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这种病理状态,减轻肾脏病变,而且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目的:比较霉酚酸酯(MMF)与间断性(LN)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ELISA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MMF、CTX治疗前后LN患者血清IL-6、IL-8、TNF-α、SIL-2R、ANA、A-dsDNA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及MMF、CTX的毒副作用。结果:LN患者经MMF、CTX治疗3个月后血清IL-6、IL-8、TNF-α、SII-2R、ANA、A-dsDNA水平显著下降,CD3
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清热利湿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质量。方法:将87例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以科素亚西药为主,治疗组应用健脾活血清热利湿中药联合西医基础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总有效率为90.69%,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健脾活血清热利湿法治疗DN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糖尿病肾病治疗质量。
为了探讨肾病病理分型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病理分型肾病的疗效,本文回顾了30例经肾穿刺确诊肾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临床诊断,病理分型,治疗方式和疗效评价等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1996年至2002年3月在肾内科住院并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共15例的病例资料,探讨了多发性骨髓瘤的肾损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