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合院式民居风环境绿色改良技术研究--以河南省荥阳市上街区方顶村为例

来源 :第22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是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关于通风、保暖和防潮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河南省荥阳市方顶村传统合院式民居为模型,在不改变原始风貌的前提下,模拟分析了地源式通风系统对自然通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预埋通风管可有效提高室内的通风效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实地建设,为传统合院式民居的风环境绿色改良技术与应用提供了一些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土楼是我国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以生土、木材和石材等本地建筑材料建造的大型集合住宅建筑.土楼建筑工艺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不可多得的建筑瑰宝.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居民保护意识薄弱,加之对其无序过度的旅游开发,致使土楼群景观遭到较为严重的损毁和破坏,对土楼建筑的保护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土楼现状保护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土楼景观保护原则,并对土楼景观的保护实施途径进行探索,为福建土楼今后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借鉴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本文以青海省循化县西沟村为研究对象,在对西沟村价值特色分析的基础上,调查研究了西沟村的村落风貌、传统民居、基础设施、居住条件、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抓住保护与发展的主要矛盾、编制保护与发展规划、加强村
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传统村落的存在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急需对其进行保护与发展,以适应现代化进程.传统民居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更新与发展问题更是首当其冲,但是,在传统民居的更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建筑构件老化、功能单一、建筑风貌失调、土地资源稀缺等.本文以青海省循化县上科哇村为例,探寻原型改造和整合设计方法在民居更新中的应用,以传统民居的更新来带动整个村落的复兴和发展.
珠三角乡村在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下,聚落形态发生着显著改变.本文通过对珠三角水乡平原地区典型个案的研究,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变迁之后的动力因素,总结其聚落形态的变迁规律,以期为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借鉴.
运用比利时科学家普里戈金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对传统聚落改造进行研究,阐述了运用耗散结构理论进行传统聚落改造的可行性.提出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传统聚落改造的具体方法,并选取大连市青泥洼桥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传统聚落的改造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陕北窑洞是我国西北部地区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已有几千年的建造历史.经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以及利用Ecotect对陕北现有窑洞进行采光分析,得出了其存在采光不足等问题.进一步通过控制变量法,软件模拟出采光效果最佳时的建筑参数,以指导日后建筑设计工作.
重庆地区传统民居多种多样,主要分为紧凑型和散居型,在平面布局、围护结构及空间特点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影响了民居的室内热环境.通过对典型民居室内热环境的测量分析,发现紧凑型民居墙体轻薄透气,隔热性能差但通风效果好,散居型民居墙体厚重,隔热性能好,但通风效果差.不同民居各有优势,但均是充分利用当地材料,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的表现.
我国东北严寒地区林区面积广阔,是我国重要的林业资源储备基地.在该地区村镇,具有良好的木结构建筑传承基础,在该地区经济转型和及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适宜广泛推广木结构住宅.本文在总结归纳该地区木结构住宅技术传承的基础上,分析新时代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应对手段,提出新型木结构装配式住宅设计方案,为东北严寒林区村镇住宅更好地适应寒地林区环境提供新思路.这既是对东北林区村镇传统木结构住宅的技术传承,也是时代背
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历史因素,福建的防御性民居种类、数量众多,分布很广,存在大量的以高墙厚筑为设防的堡寨.本文主要以福建土堡这一防御性民居为代表,对其夯土筑墙营建体系中堡墙的建造技艺进行研究,同时提出其对现代生土建造和现代建构理念的启示意义.
随着新中式复兴,涌现了苏州桃花源、中粮瑞府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新中式的创作,贵阳属于多民族地区,对新中式新地域建筑有独特的理解,设计上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演变,才能满足当地日益觉醒的居住审美需求.通过保利三千郡山地别墅项目设计,不仅仅沿袭中国传统建筑精粹,更注重对地域生活方式的精雕细刻,提高居住的舒适度,气候地形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