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双向调节作用机制与系统科学原理

来源 :第十八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灸调节机制是现代针灸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人体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内外环境改变时,一般情况下,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会进行主动调节,把机体状态再调回到正常值水平.当机体的自调节机制无法完成这一任务时就成为疾病状态.针灸疗法的最大特点是“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这一调节作用就是通过触发与强化自我调节机制来恢复、保持自身目标值的稳定性.机体自组织系统的自稳定原理是针灸双向良性调节作用的内在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扶正强督灸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代谢及其相关内分泌激素的调节作用,探讨扶正灸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年龄在50~70 岁的绝经后骨质
会议
  众所周知,针灸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针是指针刺疗法,灸是指艾灸疗法,而感应灸就是将点燃的艾材悬灸敏感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等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
  目的 观察“温通三焦”针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76 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温通三焦”针法配合西药组(针药组)37 例和单纯西药组(西药组
会议
  目的 观察电针对干眼症兔结膜上皮细胞炎症因子MHC-Ⅱ、IL-6 表达的影响,从调节免疫角度探讨电针治疗干眼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24 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
  目的 观察隔药灸对炎症性肠病内脏痛大鼠背根神经节p-ERK、P 物质及NK-1 蛋白和mRNA 表达的影响,探讨隔药灸治疗炎症性肠病内脏痛的镇痛机制。方法 36 只SD 大鼠随机分为
  目的 刺激量是影响针刺疗效的一个关键因素。不同频率的同一种针刺手法可以产生不同的刺激量。本实验是在针刺手法操作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观察不同频率捻转手法所引起的效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是日本学者Kitamura等从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提取出的一种新的肽类物质.ADM在正常大鼠脑内分布广泛,包括大脑皮质锥体细胞、海马锥体细胞、
目的:观察电针对WKY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缰核β-CaMKⅡ蛋白的影响. 方法:将24雄性WKY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EA)、假针组(sham EA)、模型组(model).Wistar雄性大鼠8只设为正
目的:研究体外热刺激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HUVECs)caspase-3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体外温热刺激的抗凋亡及促凋亡的效应机制. 方法:原代HUVECs分为正常组(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