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道路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浓度分布预测研究

来源 :2016年(首届)京津冀高校城乡建设与管理领域研究生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yn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建立了地下道路污染物一维稳态扩散模型,并应用有限差分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方程污染物源项是依据国家现行规范的机动车单车排放因子数据,并结合交通流量、车型比例、机动车时速等实测数据得出.并结合上海市延安东路隧道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所建立模型计算值与实测较为吻合,CO浓度计算值与实测值最大偏差在以内,应用该模型可实现对城市地下道路污染物浓度分布的预测.
其他文献
基于柳北CO2非混相驱先导试验区动静态资料的分析,研究了CO2非混相驱油井生产特征及气窜规律.CO2对原油具有萃取、降黏、膨胀原油体积等作用,增油效果明显.非均质油藏水驱和气驱过程存在单层突进、平面舌进现象,应用水气交替注入可有效提高波及体积,有助于缓解气窜.根据油井与对应注气井的相对高低位置,提出了高部位、等高部位和低部位3种见气模式,并建立了油井气窜标准,根据气窜标准划分判断油井所处于CO2驱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以构造变形和垮塌产生的裂缝与岩溶作用形成的孔、洞为主,大型岩溶洞穴是最重要的储集空间,裂缝是主要的连通通道,前期通过实施单井及单元注水,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增油效果,随着注水量增加,开发效果逐渐变差,大量剩余油富集在缝洞单元高部位,注水无法波及.针对此类剩余油模式,开展了注氮气吞吐驱油实验研究,结合数值模拟技术,明确了注氮气动用剩余油机理.在塔河奥陶系缝洞型油藏开展单
H区为厚层块状稠油油藏,为提高区块采收率,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在蒸汽吞吐末期转入火驱开发,目前已开展火驱现场开发6年.厚层稠油油藏火驱注采层段选择与调控技术研究是基于该区块火驱开发过程中由于油层厚度大,火线超覆严重,气窜明显,井组见效慢,仅在油层顶部燃烧,火驱波及体积小等一系列问题开展的火驱注采层段调整及动态调控技术.实施后,井组燃烧指标变好,井组产量有所提高,扩大了火驱受效范围,提高了火驱波及体积
中国古代建筑浓缩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但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与自然灾害频发,很多古建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如何合理高效地存储管理现有的古建筑各类数据已成为古建筑保护行业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设计的古建筑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古建筑三维点云、影像、三维建筑模型等一系列数据的存储、显示、处理和分析等功能,突破了传统古建筑数据库只能存储和管理图文二维数据的限制,实现了古建筑各类海量数据的三维立体
通过对北京市北苑地区居民日常生活出行行为的问卷访谈和实地阐明,针对居民对商业设施的使用,分析居民与商业设施使用相关出行特征,包括出行频率、出行方式、出行耗时等以及对设施的满意度分析.以此总结商业服务设施配置与居民出行的关系.并从城市规划层面对郊区商业设施布局提出思考与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发行首次系统地明确了城市可持续雨水管理的意义与策略,《指南》提出在城市总规和控规的基础上进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但未明确提出落实的策略.因此本文尝试提出以城市绿地系统为载体,导入雨水可持续管理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雨水可持续管理功能的城市绿色海绵系统规划落实的原则与策略,以期能够对中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建言献策.
针对北京市西城区园林部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以致难以管理的问题,本文基于Flex Viewer框架,结合WebGIS、RIA等技术,设计研发了西城区园林部件管理系统,实现了园林部件数字化管理、巡检员管理、案件管理等功能,为园林部门监管执法提供科学化支撑手段,大大提高了园林部件管理效率,最终实践便民利民举措.
管道沉泥规律,关系到养护频率、运行成本、环境效益.通过沉泥规律研究,能够科学制定沉积物的清淤计划,提高设施运营管理水平和排水设施的保障度.本文通过实测研究得出不同区域污水管道的沉泥规律及养护周期.从沉泥速度看,一般养护完毕1-2个月沉泥速度较快;餐饮集中地区每季度养护1次;老旧胡同养护周期2.4次/年;商业区养护周期为1.7次/年;完善小区D200管道沉泥较快,4个月达到管道的20%,养护周期为3
目前国内对雨水调节、滞留设施的概念不甚明了,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理解与交流的混乱.为更好地研究雨水管理和设计雨水设施,对雨水调节与滞留的概念和功能进行梳理和剖析,综合国内外对调节与滞留的定义,从不同角度对调节、滞留的内涵做出了解释.介绍几种典型设施案例并对它们进行了对比,进一步加深对调节、滞留含义的认识.在城市雨水管理中,调节和滞留是两种不同的措施,雨水调节、滞留的区别在本质上是发挥功能的不同:调节侧
本文搭建了实验台测试了PM2.5通过缝隙渗透的穿透率.测试结果表明PM2.5通过缝隙的穿透率与压差呈正相关性.在低压差范围内穿透率变化显著.实验也表明穿透率与缝隙表面粗糙度和缝隙高度有显著地相关性.PM2.5通过表面粗糙度为20.5μm缝隙的穿透率明显低于通过表面粗糙度为10.3μm的穿透率.当缝隙高度改变时,穿透率普遍地随高度变小而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