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与“家校联合”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tang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于上海某家庭教育机构(称“小矮人之家”)担任辅导员,根据家庭生态理论,尝试以“家庭治疗”实施家庭教育,把对“家庭”的辅导、干预定义为“家庭教育服务”,取得一些收获。现将经治疗的两个家庭正在逐步关怀孩子所在学校的事例,加以简单小结,对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一、实例介绍
  
  (一)“家校联合”的新模式
  例1. 2010年7月初,“小矮人之家”接待了一对父子。孩子小K15岁,小K7岁时,母亲因病离世;父亲因妻子患红斑狼疮,服侍7年,久治不愈;父亲身心非常疲惫,妻子病逝后一直鳏居,近来常常夜不归宿,也不跟孩子交代。孩子本来在班上属优秀之列,最近却沉溺网络,经常旷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为此,学校方面曾找社区有关部门未果。
  陪同这对父子前来的是孩子的班主任与所在学校的教导主任,还有同班同学S以及S的母亲。
  早些时候,同学S已经开始关心小K了。上学前先要去小K家,陪他一起上学,甚至强行动员小K起床。S同学的父母经常接小K到自己家,与他谈话,并且安排S与小K一起做作业,小K的父亲甚至说,要把小K托付给S同学的父母。S同学的父母认为,小K的父亲需要治疗,小K的家庭需要康复。于是,找到了学校。学校方面正愁于帮助无门,一经S同学父母的讲解,就决定动员小K同学及父亲接受“小矮人之家”的帮助。
  S同学的家庭热衷支持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是“家校联合”的志愿者,家庭与学校合作,依托校外家庭教育服务机构,解决孩子同学的疑难家庭问题,这是一种新尝试。
  例2. 某小学成立了家长沙龙,校长、教导主任到会,邀请笔者作辅导报告。
  沙龙负责人G夫妇是该校三年级学生的家长。在沙龙开办前,G夫妇已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向校方递交了详细的工作规划。家长沙龙将配合学校长期、深入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引进校外学术力量。成立沙龙之后,分年级展开了座谈,并逐一对家庭进行访问,制定每一个问题家庭的治疗目标。
  G的家庭热衷支持学校家庭教育工作,也是“家校联合”的志愿者,他们同样是家庭与学校合作,依托校外家庭教育服务机构。不同的是,G家庭组成了孩子所在学校的家长沙龙,这又是一种新尝试。
  以上两例,有共同特点:1.家长积极参与孩子所在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2.依托校外专业性家庭教育服务机构;3.校方、家庭、机构融为一体,深入实际进行操作。
  (二)家庭治疗的初始
  以上两例的家庭都接受了“小矮人之家”的“家庭治疗”,初始都源于孩子问题。
  2006年10月,父母咨询后陪同S同学来到 “小矮人之家”,欢迎S同学的方式,是“小矮人之家”举办的S同学的生日会。当时S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成绩低下;因患哮喘,长期服用激素,造成性早熟,有恋物症状。通过对S同学的辅导,进一步观察发现,其父母正在纠结第三者问题。于是,整个家庭被安排进入治疗程序。
  2006年暑期,G夫妇带两个孩子报名进入“小矮人之家”假期品格班,大的11岁,小的6岁,兄弟俩经常互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哥哥情绪非常不稳定,遇不顺心的事会尖叫、哭闹,进一步观察家庭,发现父亲有暴力倾向,对妻子、孩子都如此,但特别袒护小儿子。于是,整个家庭被安排进入治疗程序。
  (三)家庭治疗,康复的特征之一:实践“家校联合”
  “家庭治疗”是针对个别家庭实施有计划地干预解决其问题的一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治疗”就是一种服务 。
  “小矮人之家”实施“家庭治疗”的一般前提依据是“家庭生态理论”,并以“家庭生命周期” 的视角入手,展开动态的跟踪互动,不是把单独的家庭成员当作调适对象,而是把“家庭”当作调适对象。
   “家庭治疗”的过程一般采用三大步骤:引导、重建及操作。
  引导一般包括:加入、顺应与互动,主要以认知输入新的家庭理念,建立与辅导者的良好关系;重建一般包括:在引导认知基础上的评估、明白界限,主要是帮助被治疗家庭的位序进行调整,尝试重新安置家庭角色;操作一般包括:价值取向的调整,目标确认,新模式的练习等,主要是帮助家庭成员自我成长。
  “家校联合”是“有在校学生家庭”在治疗的第三步必须要完成的功课,被治疗家庭都会被告知,对其他家庭关怀是自我提升的最佳方法,倡导“关护他家,提升自家”,当被辅导家庭全体成员都在此目标下进行操作时,道德利他情感会使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升华。
  以上S案的首次家庭会晤,是单独与母亲交谈,母亲反映了父子关系的困难,告知了S行为有偏差。据母亲说,S从小由祖母带大,与父亲情感上生疏,父亲管教方式粗暴;当要约见父亲时,母亲总是推辞。之后,把S家庭安排在团队活动中,并经动员全家参加了亲子营,家庭问题被直接观察。
  为解决S的行为偏差,安排S加入了全日制的托管加以观察,发现事实后,正面进行了调适,主要是进行了审美的情感提升。S逐渐爱上了钢琴,进步很快。随着焦点转移,偏差消除,就此,父母与“小矮人”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家庭的开放度随之增加。随着第三者问题的坦言并在治疗过程中的圆满解决,夫妻感情恢复,就共同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了。
  辅导员对其家庭提出了第三步骤中的“关护他家”要求,要求家长帮助孩子发现周围需要被帮助的家庭,小K就成了S同学的关心对象。小K同学的家庭困难,也激起了S父母的同情,就此,他们家庭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进入到了“家校联合”的程序。
  G案中,G的夫妻关系也是濒临破裂,几次提出离婚。其家庭也是先被导入团队活动,受理念性启发。家庭关系缓解后,以解决孩子“弟兄争斗”为焦点,让夫妇接受治疗。有了相关认知后,安排父亲回家完成亲子功课,再把整个家庭几次安置于亲子营。G家庭关系的缓和给其每一个成员带来了希望,这时辅导员动员去关护其他家庭,于是G就有了“家长沙龙”的设想,在辅导员设计、推动下,“家长沙龙”成立了,G的整个家庭也进入到了“家校联合”的程序。
  两个家庭接受“家校联合”的基础点是:他们都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成为了“志愿者”;都认为对孩子所在学校的关怀也是为自己孩子创设良好环境;他们都愿意帮助其他家庭。
  “家校联合”能促使自身家庭关怀同学家庭,新模式的练习让家庭享受了正向的亲子关系;这些家庭在康复中,不断练习,找到了家庭共同的关怀价值,正向关系被巩固;以“受他人帮助又回馈他人”的感恩态度推动下的学校关怀,又能使“家校联合”得以稳定地发展。
  
  二、案例的提示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要进一步明确
  从以上两个实例我们看到,学校中的“学生家庭”与家庭系统中“有在校学生的家庭”是同一个对象,但在处理“学生家庭”时,把它仅仅当作以学校目标为中心进行调适的“学校的家庭”是不妥当的,应当把“学生家庭”放在“家庭系统中的家庭”去处理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才为恰当。未成年人的问题,都一定程度与父母婚姻关系的模式、美满程度等因素相关联,而婚姻关系,又涉及到更广泛的原生家庭关系、延伸家庭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等等。
  在S案中,父母的“第三者”问题与孩子性早熟问题纠结在一起,夫妻对峙严重妨碍孩子问题的解决,家庭产生了负面关系的循环;在G案中,父亲施暴有严重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夫妻不和又影响了孩子,这也是一个家庭负面關系的循环。
  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家庭教育应该把“家庭治疗”纳入进来,去打破问题家庭中的负面关系的循环。
  随着家庭教育的不断深化,在众多的群体性家庭教育活动过后,必须面对非常实际的问题:家庭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由谁来负责长期应对以及怎样落实解决。以上两例,是许多案例中的冰山一角。
  家庭教育必须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命题:“如何解决每一个家庭的实际问题”?即便是再正确的观点,它的实施必须深入到一个称为私人空间的“家庭”去进行干预、辅导。
  当学校出现了“问题学生”时,也知道是与家庭有关,但如何对此家庭进行干预呢?
   “家庭”是特殊的事物存在,是一个不断随时间变化的系统,是以婚姻为核心的关系构成的总和。
  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是面对“有家庭的学生”,还是面对“有学生的家庭”,这是一个必须清楚回答的问题,一个是面对学生,一个是面对家庭。
  学校与家庭是不可分割的培育人的地方,但必须先明确家庭教育的内涵,才能真正在学校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如果学校仅从局部的目标去用“一块”自己的家庭教育,就把家庭教育割裂了,就出现了教育的“城管员现象” 。
  无论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象都是“人”。如果把人按行政界面划分去实施教育,一定会出现许多怪象。把人仅看作狭义的“社会人”,可能仅培养出“职业人”(重能力轻品格);把人仅看作狭义的“学校人”,可能仅培养出“分数人”(重分数轻能力);把人仅看作狭义的“家庭人”,可能仅培养出“家务人”(重事务轻关系)。如果教育过分强调了人社会适应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未来创造的“灵性”,其结果一定不能面向未来。所有的教育,都必须面对“全人”,而不仅是“工具人”,这个“全人”是指时间上的“人”(从生到死)和空间上的“人”(与所有存在的关系:人我、自我、物我等关系)。
  那么,家庭教育应该是在家庭范畴内涵盖全人的一种基础性教育。
  因为家庭范畴与学校、社会范畴本质是不同的,所以决定了家庭教育内涵的特殊本质。
  不是针对了“家庭成员”的教育就是在实施家庭教育。就学校而言,针对家长的教育,可能是在学校范畴,也可能是在社会范畴,不是所有针对家长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如果离开了“全人”以及“家庭范畴”,可能会落在狭义的“学校人”的层面上,如果再强调“工具性”,这样的家庭教育只能为高分低能推波助澜。
  只有明确了家庭教育的内涵,在不同区域进行的家庭教育才不会失去本意。同样,在学校进行的家庭教育,只有把握了家庭教育的内涵,才能对与学生相关的“家庭”实施有效干预,才能为培养未来人才奠定真正的基础。
  (二)家庭教育的空间要进一步拓展
  从以上S案例看,学校、社区、家庭无力帮助问题家庭的原因,是干预上的依据不足。既然家庭是一个整全的系统,家庭教育就更不能割裂进行。除了时间上必须连续进行以外,它必须用一个“连续性的空间”。
  把问题从某一个空间“赶”出去,在这个空间里看似问题解决,但问题本身会更严重。如在学校教学空间内,学生的成绩问题解决了,可能在另一个情感空间内孩子出了问题;学校把教学空间与情感空间融合起来实施教学,效果就会不一样;厌学症的出现,正是教学空间排斥情感空间所造成的。
  以行政界面划分的家庭教育空间,不能指向“家庭”更深刻的内涵,这个空间必须打破。家庭教育的空间,应该涵盖学校系统、社区系统、商业、企业、事业系统等等,又包括家庭系统本身,笔者称“家庭教育的亚空间”。
  在牛顿确立经典力学时,确定了四维空间,但随着许多物理现象的发现,这个“四维空间”被打破了。
  同理,随着家庭教育的深入,家庭问题不能再按以前的空间划分来解决,必须有一个能在“亚空间”进行操作的部门来补充,这个部门称为“第三部门” ,这个部门具有正规性、独立性、非营利性以及公众利益性,它是指非政府、非营利的合法社会组织。
  “第三部门”具有独立性,因此,在专业化的学习、装备上,具有灵活、快速的特征,特别是在聚合专业人才的灵活性上有优势。同时,“第三部门”免于行政化的牵连,具有与行政部门进行广泛的、多样性合作的可能,它操作的实效性就特别显著。
  “第三部门”的产生,是发展多元化的产物,所以,当家庭教育的空间被拓展以后,引进“第三部门”的操作,就可以为家庭教育的专业人才作用的发挥以及操作实效的提升,拓展了尝试的空间。
  以上两例中,学校受到支持,家庭受到治疗,是 “第三部门”的家庭教育服务机构利用了“亚空间”进行了灵活的、多样化的操作的尝试,使其达到了社会、学校、家庭的高效率多赢。
  
  三、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的展望
  
  (一)使用“第三部门”灵活性,推动有实效的“家校联合”
  学校内的“家长学校”所存在的经费、教材、指导人员等问题 ,都可以从“第三部门”得到弥补,在以上的S案中,我们看到学校利用了校外资源,在解决个别学生的家庭问题上找到了出路;在G案中,我们看到学校方面进行宏观定位,充分使用了“第三部门”,并得益于受“第三部门”治疗的家庭。
  由此看来,学校要能获得有效的“家校联合”,“第三部门”是不可忽略的。
  前述两个案例中,学校都使用了“第三部门”的资源。在教育部门没有行政支出的情况下,学校获得了有效的专业性的“公益支援”,这样,既能让“被治疗家庭”在专业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家庭化的社会实践”,进一步得到康复;同时,又能让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趋于长期、稳定进行,以点带面,良性循环,以切合实际的“家校联合”手段,有效地去完成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
  (二)使用“第三部门”的“家庭治疗”,实施扎实的“家校联合”
  “家校联合”不是简单地利用家庭资源去为学校服务,而是推动“家校共荣”,共同管理,它是有效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手段。
  然而,不健康的家庭是很难与学校形成合力的,要使家庭健康地成长就必须进行“家庭治疗”。选择“第三部门”实行家庭治疗的好处,是因为它实现了在“亚空间”的实效性操作。以上案例,让我们充分看到,有正确理念,并经过训练的家庭,参与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才会显出真实的效果,否则,“家长学校”将成为学校的拖累。香港真道书院给了我们很好的参考,他们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家长团队的支持。 然而,内地因情况不同,家庭要组织起来,参与学校共同管理,必须经过治疗与训练,这类任务,交给“第三部门”是较为妥当的。
  前述两例的家庭,因为在“第三部门”得到了较长时间的训练,在认知与操作上,特别是他们在团队活动中要担当许多角色,完成许多功课,以至他们的“志愿者”角色已经具有了“半专业”的水准。这个培训过程为学校、社区家庭教育工作作了实质性的延伸,这样的“志愿者”通过既专业又灵活的“第三部门”去产生,“家校联合”才会有更扎实的“家庭基础”。
  (三)使用“第三部门”,得到支持系统
  学校是独立的系统,它的工作是面对“既在学校又在家庭中的学生”,而不是“有在校学生的家庭”,它的重点在“学生”,而不是“家庭”。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获得系统外的支持系统的支持,以“家庭范畴内的全人教育”支持“学校范畴内的全人教育”的做法是恰当的。目前,把家庭教育中的“心灵教育”、“能力教育”、“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去配合学校的“知识教育”,让学生的社会关怀意识得到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学校所期待的。
  未来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未来人才的素养离不开社会实践,学生要获得更宽的伦理空间,需要推动更广阔的家庭教育实践,去支持学校,让学生更具备世界公民的意识。
  以上的S案中,一个五年级的差生随着不断地被治疗,慢慢学会了关怀,特别是与父母的共同关怀,使得他责任意识增强了(目前,他各门学科的成绩也提高了),随着S同学与家庭共同参与“家校联合”,增加了实践空间,效应扩大,品格正在不断提升。
  
  四、小结
  
  “家庭治疗”是家庭教育非常核心的手段,无论再多的群体性家庭教育活动,最终都要落到“如何解决每一个家庭的实际问题”这样一个命题上。
  在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必須面对“有家庭的学生”,这个“家庭”与“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 “亲子关系”,必须考虑更广泛的家庭存在的空间;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必须正视这个空间,使用这个空间。
  上述处于“第三部门”的家庭教育服务机构的操作,仅是一种局部的实验,但它的实验应用了“家庭”的广义内涵,突破了家庭教育的原有空间;并且,它的“家庭治疗”应用了家庭教育的前沿理论,达到了家庭、学校、社会多赢的良好效果,显示了其操作的生命力。
  “家庭治疗”带出“家校联合”,仅仅是被治疗家庭在康复过程中的局部效果。然而,这一效果与学校的关系,揭示了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可开拓的新空间,也揭示了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可尝试的新模式。
  (作者单位:上海小矮人商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注释及参考文献
  ①【美】罗伯特·泰比,《如何做家庭治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P19
  ②【美】贝蒂·卡特等,《成长中的家庭》,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③【美】贝蒂·卡特等,《成长中的家庭》,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④ 杨雄,《教育纲要岂能“只见学校,不见家庭”》,2010年4月2日《文汇报》文汇教育版
  ⑤ 林志敏,《试论推动家庭“现代性”》,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188
  ⑥ 史秋琴主编,《城市变迁与家庭教育》,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P80
  ⑦ 史秋琴主编,《城市变迁与家庭教育》,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P143
  胡传双、陶晓丽,《城镇、农村、牧区家长学校教育管理模式调查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9.1,P62
  ⑧ 林志敏,《家庭与学校的责任与联系》,《中国家庭教育》2008.2本刊视点
  ⑨ 熊少严,《为了学生和社会整体利益》,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212
  ⑩ 林志敏,《家庭与学校的责任与联系》,《中国家庭教育》2008.2本刊视点
其他文献
对218名铅作业工人的肾功能和卟啉代谢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尿γ-谷氨酰移换酶(γ-GT)活性下降与尿铅浓度和铅中毒程度无明显相关;尿γ-GT活性下降是反映铅中毒性肾损害的敏感指标。尿γ-GT检测可作为铅中毒性肾损害的监测指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单亲家庭也不断增多,由于父母其中一方死亡、离异,或因父(或母)长期在外打工、经商,只留下一人在家照看孩子,孩子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久而久之性格扭曲,心理产生障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校内家长”是指在学校中选出思想、能力素质较高,热心、懂儿童心理学、会教育学生的教师担任单亲家庭子女的家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