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以王澍为例

来源 :2012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各国建筑师多致力于在建筑创作中运用现代手法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罗伯特·文丘里、詹姆斯·斯特林、迈克尔·格雷夫斯等.2012年普利策克建筑奖获得者——中国建筑师王澍也一贯如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例解析和比较归纳等研究方法,透过对王澍主要作品的解读,试图探讨在新时期,建筑师应如何应对传统传文化问题.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表达方式并不是狭隘地对传统建筑的表层形象及符号元素进行模仿和照搬,而是可以运用"非常规"的多种现代创作手法,对传统建筑文化等进行个性化的创新和变革,并将其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以唤醒建筑界重新审视传统建筑理念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进行面向时代的表达.
其他文献
南海东部次海盆的沉积记录蕴含着区域内中中新世以来沉积物的风化过程和演化历史信息.本文分析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349航次南海东部次海盆U1431站位沉积物的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特征.研究显示,样品中化学风化蚀变指数为49~74,表明源区的化学风化强度为低到中等强度.沉积物在风化过程中以斜长石风化为主.含有火山碎屑的岩性单元Ⅵ和Ⅶ及55X-2层位受到含Fe、Mg矿物组分的物质来源输入
俯冲带地幔演化与岩浆作用是地球各固体圈层之间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地质过程.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因其极短的沟-弧距离和洋脊碰撞等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成为研究复杂条件下俯冲带演化的理想场所.为了探究雅浦海沟地幔演化与岩浆作用,本文将前人对雅浦海沟火成岩的研究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了雅浦海沟火成岩的成因,并根据火成岩形成的制约条件,对卡罗琳板块俯冲到菲律宾海板块的地幔演化与岩浆作用过程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雅浦
以基于湖南地区气候环境的建造模式,达到普及低碳农村住宅建造方式的目的.综合运用地域建筑学、建筑历史、生态学、建筑节能技术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可供湖南新农村住宅设计的
会议
中国传统书院是古代东方最具代表性的高等学府,其建筑空间形式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集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点.本文从书院建筑本体与书院文化脉络入手,通过对传统书院的
南海东南部陆缘发育一套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碳酸盐岩(Nido灰岩)与南海海底扩张历史吻合.为系统了解Nido灰岩构造控制因素,基于大量钻井、拖网和地震资料,刻画碳酸盐岩沉积相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分析构造变形对其控制作用.结果显示:Nido灰岩呈大规模连片分布在研究区东北至西南部.以乌鲁根断裂为界,东北部灰岩呈北西倾向,与早渐新世岩石圈破裂形成的断块高点和扩张阶段较弱的构造活动有关;西南部灰岩呈东南倾
笔者于2007年3月1日至10日应邀赴日本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所参加了“帝国的贸易———十八十九世纪亚欧大陆的商品流通和恰克图”学术研讨会。与会30余位经济史学界的专家学者
梳理西安"新唐风"建筑的形式特征、手法演进及发展脉络,论证"新唐风"建筑在"仿唐"基础上由早期"写实"到近期"写意"的变化,探究其产生、发展的规律.收集、归纳相关信息,分析"
本研究之目的为发掘1980年代以降台湾新兴宗教建筑之空间表征及其意义,并以"世界宗教博物馆"为例,透过深度访谈、文献考察、与理论分析等方法讨论全世界唯一以跨宗教展示为主
会议
本文试图从文化景观的角度,解析潮州古城的整体景观空间分布状况及具有特色的地方性文化景观.从古城内文化景观的现实特征出发,探究关于城市布局、街巷、建筑、牌坊街、古井
珠江口盆地是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发育的裂陷型盆地,其油气资源丰富,且地处洋陆过渡带,盆地内部断裂特征复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结合多属性分析技术,完善了区域断裂的精细化解释.将断裂构造类型依据断裂级别与规模划分为控盆一级断裂、控凹二级断裂、控带三级断裂、控圈四级断裂和控层五级小断裂;在盆地西南段发育典型的犁式、旋转正断层等单剖面断裂样式,在地震剖面上形成阶梯状、"Y"字型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