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霾日变化特征及相关气象条件的变化分析

来源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g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1961-2013年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分析了江苏省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针对2001-2013年霾日快速增长的特点,分析了这3年雨量、雨日、风速、逆温、相对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3年除2013年外,2011和2012年的雨量、雨日的变化和霾日的变化是不一致的;风速条件越来越不利于霾的形成,与霾日在逐年增多的趋势相反;近3年来,逆温和强逆温天数逐年变化不大,与霾日明显增多的变化趋势不符:相对湿度和霾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程度也不相符.因而总体来讲,近3年江苏霾日逐年大幅增多与气象条件的变化关系不大,霾日明显增多的关键原因,可能是污染物的明显增多。
其他文献
利用浙江省气象观测站1981-2013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浙江省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浙江省霾日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月分布特征.金衢盆地是浙江省霾日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区,明显高于周边的山地和丘陵,浙北平原霾日明显多于东南沿海平原.近33年浙江省年霾日增多趋势显著,其中浙北的中西部增多趋势最为显著.年内冬季为霾日最多的季节,12月为霾日数最高的月份.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浙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气象因素和大气污染物对干眼发病的急性影响,为开展干眼气象环境预报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2012年上海地区的每日干眼门急诊就诊数据以及同期的气象和环境数据,包括气温、相对湿度、风速、PM10、PM2.5、NO2、SO2和O3,应用广义相加模型和滞后非线性模型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星期几效应,研究当日气象因素和大气污染物对干眼门急诊就诊人数的影响.结果:干眼的发病与气
屋顶绿化是缓解热岛效应的一项有效措施.本文利用WRF模式耦合单层城市冠层模式对屋顶绿化过程中的反照率、热容量、导热系数、地表湿度的改变分别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当反照率增加时,白天温度明显降低;(2)当热密量增加时,白天温度明显降低,但夜间温度明显升高;(3)当导热率增加时,白天温度降低,但晚上温度升高;(4)当地表湿度增加时,全天温度都明显降低.最后,文中还针对这4个参数进行了综
省级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基础性公共服务范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个气象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是为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人民谋福利的重要措施,是公益性气象服务的重要体现.省级公共气象服务多元参与机制构建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工作,通过高端切入战略、创新发展战略、错位发展战略、联合发展战略,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省级公共气象服务多元参与机制构建新模
本文利用1960-2011年长治市11个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法、小波分析、突变分析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长治市近50年来降水量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长治市年降水量与夏、秋两季降水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春、冬季降水量则呈现上升趋势,降水倾向率分别为-16.3mm/10a、-11.2mm/10a、-6.4mm/10a、0.32mm/10a和10.1mm/10a;年降水量
本文使用了1959-2010年全国752个观测站点降水资料、NOAA海温资料和CMAP降水资料,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华南春夏季降水年际变化与印度洋海温的关系.分析的内容包括华南春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的特征,华南舂夏季降水与印度洋海温的关系.结果如下:华南春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的方差贡献百分率可达70%以上.在1979-2002年,华南舂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某一年春季降水偏多(偏少
本文利用三门峡国家基本气象站2007-2013年的酸雨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对三门峡酸雨的变化特征以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2007-2013年三门峡市酸雨发生频率呈递减趋势,年平均降水PH值均低于5.60.降水电导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酸雨频率季节分布趋势为:夏秋季大于冬春季.降水酸性强度与风、降水、相对湿度、霾等气象要素有一定的相关性.提出
基于2005~2013年臭氧监测仪(OMI)卫星遥感对流层NO2柱浓度资科,统计分析了广东省全省及其四个区域对流层NO2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随时间变化趋势,并探究了人类活动对NO2的影响.与地面观测数据校验显示,OMI遥感NO2资料可靠性较高.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由于工业生产活跃、汽车拥有量高、能源和电力消费量大,相应化石能源消耗量大,导致对流层NO2柱浓度平均值(7.4× 1015 molec/cm
文章提出径流增量概念,并利用径流增量资料对1966-2009年期间金沙江中下游径流变化特征及周期性进行分析,以及探讨相应流域局地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金沙江中下游径流增量均呈增加趋势;不同流域径流增量年内变化大,中、下游汛/枯期月份分布并不完全一致,不同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差异对待: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金沙江中下游流域气温增温幅度明显低于同期云南区域和全国范围:金沙江中下游年雨量均呈
基于2007年1月~2010年12月CloudSat 2B-GEOPROF、2B-CLDCLASS产品资料,对东亚地区(0°~60°N,70°~160°E)各类云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水平、垂直方向的统计和分析,并根据地形差异沿30°N附近提取了5个不同地形子区域,逐区地对各类云的底高、顶高、相对底高、云厚及其及季节变化特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云垂直分布特征的南北差异及海陆差异并非各云类均具有,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