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胡适的西化思想--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角度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p2860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引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视角对胡适的西化思想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两种理论在文化观、中国现代化与文化选择的问题上的观点,来试图达到对于胡适西化思想和立场的基于理论和当下现实的理解和评价。文章的主要结论是胡适是主张充分西化的文化激进主义者,其论点的提出依据他的一元的文化观,他对传统文化保守性的认识是合理且深刻的。
其他文献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在探讨世界本原的过程中,提出了火本原说,发现了“逻各斯”,认识到变化的万物都统一于一个共同的原则--逻各斯。这个逻各斯决定火的生灭和燃烧分寸以及万物的生存转化,是变化中的平衡与和谐,表现了变化中的永恒常道。逻各斯作为不变规则被视为宇宙之秩序,万物依此秩序而生长消亡,人与宇宙之灵魂相通为一。本文分析了“火”的特性,从“火”与“逻各斯”的相同相通之处入手,阐述了火与逻各斯的联系,
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直至结构主义,欧洲现代一些哲学流派对传统哲学本体论的解构有其自身逻辑和根据。结构主义尤其具有代表性,它基于语言的存在,以二元对立差别原则,抑客观世界的时空于主体之中并摧毁传统的主体原则来反映他们所认为的符号世界,从而解构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他们在解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哲学特征或思维,对我们正确理解哲学及其建构、哲学范畴及其发展,以及东西哲学的特征有启发意义。
斯维德勒的全球对话的主要特点是对话的可操作性。通过组织和参加多次的宗教间和意识形态间的对话实践,他提出了自己的“对话理论”(深层对话/批判性思维)并严格界定了深层对话和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和步骤,给出可操作的理论模式。本文就他的深层对话和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和要求和进行深层对话的七个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舍勒将现象学方法运用于价值领域,坚持“面向现实本身”的现象学态度,借助精神之眼“看”到了一个先天、客观、独立的价值世界及其等级秩序。本文认为在这个客观的价值秩序中实际上内在地蕴含了世俗与超越、有限与无限、手段与目的三对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正是这三对辩证关系的对立统一,不仅架构了先天客观的价值秩序,为现实世界划定了一个可能的游戏空间,也演绎了现实世界价值秩序的变化,从而造就了人类历史的古代、现代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领军人,他提出了以交往理论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批判的理论体系。其中重要的理论是商谈伦理学,商谈伦理学区别于传统理性,强调了主体之间的相互性,普遍化原则是商谈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达成“协商的共识”,就需要在现在新的情况下重新研究商谈伦理。领会商谈伦理中寓舍的意义,为跨文化的交往提供帮助和启发。
近年来哲理性广告成为广告创作中一个值得研究的类型,然而在遭遇全球化文化的冲击下,哲理性广告究竟如何发展,采取什么应对策略是本文所讨论的主题。
当今中国的哲学研究整体都存在对其自身合法性确认的需要,中国哲学如是,西方哲学也如是。作为一个“他者”,面对准确翻译的不可能性和与自身文化有隔膜的一整套术语系统,我们应采取怎样的视角,使我们的西方哲学研究不再是世界之中的末流,而是也有自己的一份独特贡献的体系?本文借助人类学的视角,将哲学放回其文化大背景中,对此问题作一些探讨。
在本文中,作者以东西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采取的不同的态度作为切入点,来探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一些问题,作者认为不能局限于只是从在理论层面,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待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更要应从理论层面退回到现实,从现实的需要的层面来看待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作者还以此观点作为自己理论的支撑点,进一步批驳了文化乐观主义的思想。
哲学产生于对话,哲学对话推进着哲学的发展。关于哲学对话的讨论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但究其实效性来说,却未尽人意。在哲学思想的对话交流中,对形而上问题的思索和争辩是一个层面,但并不是其全部。哲学只有立足于其所处时代,针对社会焦点问题而进行批判性反思,解决社会发展实践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境,才能为人类指出一条合时、合理的前进道路,以实现哲学自身以及哲学对话的本真价值。
中国文化向何处去?中国文化该如何建设?这是19世纪中期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界的一大课题。围绕对这个社会文化大课题的解答,中国社会各界展开了长期的论争,然而这个问题到现在依然没有解决。本文通过观察在20世纪30年代的“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之间的论战中,“中国本位”派的两个不同的倾向——“中国本位文化”和“中国文化本位”的分析,思考目前中国文化建设应当采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