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患者伴发很可能的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铁代谢异常及神经免疫炎症机制的研究

来源 :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guo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研究了帕金森病(PD)患者伴发很可能的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PRBD)的铁代谢异常及神经免疫炎症机制.连续收集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210例PD患者和31例对照组;按照RBD筛查量表(RBDSQ)的评分将PD患者分为PRBD组(RBDSQ≥6分)和NPRBD组(RBDSQ<6分).并检查患者的铁代谢情况。发现PD伴PRBD的发生率高。PD患者脑脊液铁及转铁蛋白水平升高。PD患者脑内及外周组织存在铁代谢异常,PD患者PRBD的发生及进展可能与脑内铁、转铁蛋白水平升高有关,外周铁向中枢转移可能参与了脑内铁水平升高。铁及铁蛋白可能通过神经免疫炎症机制促进PD患者PRBD的发生及进展。
其他文献
一,肿瘤发生发展的疾病机制二,肿瘤对机体的损害组织 器官功能 代谢心理肿瘤是一个具有强大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团其导致的营养障碍主要源于其自主的生物学活性和造成的机体代谢紊乱肿瘤病人的代谢损害恶性肿瘤病人的代谢混乱存在以下三种情况:·分解性代谢的亢进——营养消耗的增加·合成性代谢的抑制——营养利用的障碍·急、慢性的全身应激状态——多种调节紊乱
会议
内容◆理论依据◆现实需要◆诊治范围◆诊治方法◆队伍建设◆发展前景内容◆理论依据◆现实需要◆诊治范围◆诊治方法◆队伍建设◆发展前景肿瘤患者能量营养素异常代谢状态产生原因◆应激状态机体和肿瘤组织产生代谢活性物质和促组织分解细胞因子
会议
主要内容一再喂养综合征概述二再喂养综合征病理生理三再喂养综合征临床表现四肿瘤中再喂养综合征的预防及处理恶性肿瘤患者约有31% ~87%存在营养不良,是发生再喂养综合征的高危人群.据报道,接受营养治疗的癌症患者中再喂养综合征的发生率可高达24.5%,且肠内营养者更易出现.应警惕治疗过程中再喂养综合征的出现.
会议
目录Physical Activity-体力活动体力活动降低肿瘤发生的危险性(一级预防)体力活动改善肿瘤患者临床结局(三级预防)1体力活动降低肿瘤发生的危险性(一级预防)世界范围内肿瘤发病的个体危险因素·《世界公共卫生建议及健康促进活动》向全世界推荐的三项行之有效的肿瘤预防措施分别为饮食调整,控制烟草,体力活动.
会议
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KD)■高脂、极低碳水化合物、适当蛋白质的饮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2-15%,脂肪供能比60-90%■经典生酮饮食中式改良阿特金斯饮食MCT生酮饮食低血糖生成指数生酮饮食■目前广泛用于治疗"难治性癫痫"(我们有8年的经验,成熟的操作方法)
会议
本文为了研究电针治疗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的疗效、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神经免疫炎性因子和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连续收集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50例PD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添加治疗组(原有用药不变,添加电针治疗)(drug plus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D+ EA组)及单纯药物治疗组(原有用药不变)(drug group,D组).发现电针治疗明显改
文章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帕金森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得到每种亚型各自特点,为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纳入来自中国神经变性病863数据库中1510名帕金森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英国脑库帕金森病诊断标准.每名患者均有完善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资料(年龄、性别、起病年龄)、运动症状量表(HY分级,、UPDRS Ⅰ-Ⅳ评分)、非运动症状量表(MMSE、HAMD、PSQI、便秘量表).最后本研究通过聚类分析的统计方
本文为了研究非痴呆非抑郁的帕金森病(PD)患者伴发淡漠(单纯淡漠)的临床特征及其潜在机制.连续收集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223例PD患者,对其中145例不伴痴呆及抑郁的PD患者采用改良淡漠评定量表(MAES)评价其淡漠状况,按照MAES评分分为淡漠组(MAES>14分)和非淡漠组(MAES≤14分).采用相关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生活能力,并进行相关性检查。发现PD患者单纯淡漠
文章以了解以复方左旋多巴为主要治疗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左旋多巴诱发运动障碍(LID)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为目的.采用横断面研究对100例以复方左旋多巴为主要治疗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一般情况、服药种类、剂量及服药时间调查,并进行UPDRS评分,以UPDRS评分第32-35项得分来评价LID.发现LID为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复方左旋多巴治疗的常见并发症,老年PD患者LID主要与复方左旋多巴服用时间有关,金刚
文章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伴发很可能的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PRBD)的临床特征及潜发病机制.(1)连续收集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225例PD患者和30例对照组;按照RBD筛查量表(RBDSQ)的评分将PD患者分为PRBD组(RBDSQ≥6分)和NPRBD组(RBDSQ<6分).(2)采用相关量表评价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最后结论:PD伴PRBD的发生率高,伴PRBD的PD患者病程更长,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