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嘹歌传承

来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xu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几十年来一直沿用西方教学模式,其体系主要是以西方音乐及少量汉族音乐支撑.广西艺术学院近两年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将嘹歌等当地少数民族音乐引进了课堂,创新了本土民歌的传承方式,为民族民间音乐进入高等艺术教育作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积极探索.本文从高校办学形势、嘹歌传承现状、嘹歌课程教学实例分析三方面阐述在高等教育中纳入嘹歌教学范例,以及开展民歌传承人系统培养工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广西艺术学院给燎歌文化的传承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其实践与探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嘹歌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借鉴。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文化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教育培训市场保持着迅猛的发展态势,其中音乐培训成为艺术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愈来愈多的音乐培训机构呈现出稳定的特征。伴随着“融媒体”不断兴起,二者的碰撞,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给音乐培训机构带来了新的机遇,对未来音乐培训机构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从传统的音乐培训机构入手,在现代融合媒体的发展理念下,通过考察国内副省级城市与一般地级市中有代表性的音乐培训机构后发
为了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与满足民众对戏曲艺术体验的需求,戏曲艺术主要以如下方式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化其传播渠道进而更好地实现传承、传播与发展。其一,碎片生产:以抖音短视频为主的移动视频碎片化地呈现某些经典表演片段及唱段,有效扩大了戏曲艺术的传播范围;其二,真实体验:借助各种视觉装置技术来打造交互式舞台空间,实现数字媒体技术与现场舞台表演的高度融合,为观众带来更真实的体验;其三,情景再现:通过新媒体技术
《道德经》被译成28种语言,版本达1100余部,居外译汉籍之首。大量的翻译工作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域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即使最优秀的英译,如林语堂译本、理雅各译本、刘殿爵译本,它们之间也出现了不少不统一和矛盾的地方,有一些瑕疵、误读、甚至是严重的讹误。最优秀的英译尚且如此,可以推想,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外语译本虽不能说谬误百出、乱象丛生,但可以肯定的是,误读误译不在少数。为了实现中国古代文化经
数字媒体技术和媒介形态的突飞猛进,流媒体平台重塑了传播媒介和影像空间,给影视艺术的生产、传播、消费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影视艺术的作者、观众、播放平台的关系正在进行历史性的重构,数字技术和媒介变革既改变了影像画面(横屏到竖屏)与画面的像素水平(2K到4K),又改变了观众的观看心理、观看行为甚至是生存状况。数字媒体时代的影像传播不再是单向度的文本输出,观众可以介入到规则的制定中,构成新的观看体验。倍速
图像转向既是人类思维范式的转向,也是从价值到意义的转向。在当代科技语境中,当人类遭遇全球公共卫生事件时,图像符号以意义表征的形态,链接视觉、话语与象征之间的文化内涵,试图建构人类面临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独有的视觉阐释模型,以及解决这一困境的视觉文化方案。
本雅明的语言观是其艺术思想的基础。本雅明认为,语言具有“直接性”。语言的“直接性”促使他寻求世界之真,即“直接性的”、“无中介”的生活。对此的探求,本雅明沿着两条路径进行,分别是“灵韵艺术”与“技术复制的艺术”,前者通过隐藏自身媒介的方式,达到“纯粹”、“统一”具有乌托邦色彩的“直接性”;后者则通过展现媒介的方式介入生活,达到行动的“真实性”。
在“融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进行学习的方式和习惯正在发生巨大改变。当前高校音乐教材“纸质教材+音频资源”的呈现方式已经难以适应高等音乐教育直观性、互动性和重复性的教学特点。音乐教材出版单位只有通过全数字化流程、全息化制作、跨媒体合作等音乐教材的“融媒体”出版的路径,出版全息化的高校音乐教材,才能进一步完善高等音乐教育的配套体系,构建出更立体化、数字化的音乐学习环境,适应数字时代的高校音乐教育需求。
中国传统社会的传播环境为中华传统艺术的传承构筑出独特的价值系统和生态系统。在这两大系统的作用下,中华传统艺术形成了稳定的形态和独特的性格。中华传统艺术在由传统媒介向现代媒介的转型中形成消长现象,一部分优势丧失了,另一部分优势被激发出来了,从而使中华传统艺术在不断利用现代媒介进行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延续和再生。中华传统艺术延续和再生是建立在其特定门类基础上的技艺的延续和再生。传统艺术门类从传统媒介过渡
作为20世纪西方影响力较大的哲学——社会学流派,法兰克福学派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开放的学术视域、敏锐的批判意识,试图构建一种从艺术哲学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艺术生态进行综合研究的“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体系。在对艺术消费异化的内在本质特征与社会根源的分析中,该学派坚持一以贯之的主线,围绕艺术消费异化的三个维度延展,一是立足人本维度,阐释艺术消费异化影响了大众自我意识的理性思考与判断;二是分析艺术维度,探
我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多次重大的媒介变革,重要的应以上古、中古、近古和现当代等四个时段更加引人瞩目,而每一次媒介变革都对艺术历史和艺术观念的演进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上古时代奠定了其演进发展的基调,中古时代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近古时代出现重大变革和转型发展,现当代以来则由于吸纳融入了古今中外多元理念而呈现瞬息万变的发展特征。如20世纪呈现以科技文化为主导的精细化、个体化、专业化发展模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