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干预对HIV感染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八次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con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中医药干预对HIV感染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WHOQOL-HIV量表对157名接受中医药治疗和153名尚未接受任何治疗的HIV感染者进行调查。结果:中医药治疗组总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非常显著的优于未接受任何治疗组的感染者,并且中医药治疗组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和精神领域5个领域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未接受任何治疗组,而在独立性领域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中医药干预在提高HIV感染者生存质量方面有显著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探讨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02例已经开始开始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6个月的动态追踪,使用WHOQOL-HIV生存质量简表对不同时间点的艾滋病患者的进行调查,分析开始进行抗病毒治疗时间长短、CD4+、Th/Ts及抗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高效联合抗病毒时间的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独立领域得分逐渐升高,其他领域得
目的: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调查河南、广东、新疆、云南四省区HIV/AIDS病例,使用证素的方法,分析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中病位证素的分布特点差异。方法: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制定调查表、实施方案,培训调查员,进行现况调查,使用证素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四地病位证素分布差异。结果:河南、广东、新疆、云南分别调查276、126、120、86例,合计608例。四地在病位上基本一致,均以肾、肺、肝、脾等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患者伴发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艾滋病伴发带状疱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治疗组给予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口服伐昔洛韦片,对照组常规服用伐昔洛韦片。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止疱、结痂、止痛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患者伴发带状疱疹具有良好疗效。
目的:观察湘A1号、A2颗粒剂合并抗病毒治疗对改善艾滋病发病期脾虚湿盛和肝郁气滞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安慰剂对照和双盲、多中心的研究方法,对108例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盛证、肝郁气滞证的AIDS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湘A号颗粒剂治疗24个月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与B组比较,湘A1号对脾虚湿盛证患者的症状体
目的:通过运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对HIV感染者进行艾灵颗粒干预治疗,观察HIV感染者CD4+T细胞表达IFN-γ、IL-4、IL-2、IL-6变化,探讨中药艾灵颗粒对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门诊收集25例HIV感染者给予艾灵颗粒治疗,定期采取患者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FACSCalibur进行CD4+细胞分选、标记,于0、12个月分别测定IFN-γ、IL-4的表达;其中10例患者在6、12个月
目的:调查新疆沙河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HIV/AIDS)的舌脉症状、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对142例HIV/AIDS患者的感染途径、舌象、脉象、病位、病性、证候分型进行统计。结果:感染途径为性接触者占42.25%,为静脉吸毒者占42.25%。舌质颜色统计中舌淡红出现率最高,占47.88%,其次是舌红占24.65%。舌形态统计中裂纹舌最多占20.42%,
目的:以HIV/AIDS患者舌象分布特点为切入点探讨艾滋病中医证候规律。方法:选取云南省9个州、市的996例HIV/AIDS患者舌象资料,从舌色、舌形、苔色、苔质4部分进行分析,并对其中测量过CD4+T的595例分组分析。结果:红舌,紫舌,瘀斑舌,裂纹舌,胖大舌,齿痕舌,腻苔,润苔和剥苔的检出率较高。结论:艾滋病具有正虚、湿浊、瘀血、邪热、表里相兼为病的特点。
目的:观察中药对HAART致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病率及临床症状影响情况。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予温胆颗粒,对照组予安慰剂,一月后观察发病率情况,对发生症状者记录症状积分情况。结果:温胆颗粒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病率为20.4%,对照组为48%,温胆颗粒组、对照组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患者症状总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目的:观察湘A1号、湘A2号颗粒剂合并抗病毒疗法治疗AIDS发病期患者常见症状体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安慰剂对照和双盲、多中心的研究方法,对108例AIDS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湘A号颗粒剂治疗24个月后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湘A1号
目的:探讨HARRT联合中医药治疗对HIV/AIDS患者血常规影响及变化规律。方法:总结在我省HARRT联合中医药治疗的HIV/AIDS满2年并有详细血常规资料的患者,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血常规影响及变化规律。结果:对入组时即已开展HAART联合中药治疗的370例患者中满2年,且各项血常规指标都有详细记录的36例患者治疗后第12月、第24月与治疗前相比,除血红蛋白显著上升外,其余各项安全性指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