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的内涵与外延探讨

来源 :“建设生态水利 推进绿色发展”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capt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流”是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为《宪法》)中明确规定的自然资源,但几十年来其内涵与外延几乎没有被深入研究.基于目前国家对水流产权确权研究的背景下,“水流”一词被激活.然而,对于“水流”的概念,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释》(以下简称《宪法通释》)和《水流产权确权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水流方案》)中的同一句“水流是指江河等的统称”外,暂无其他解释或说明.从形式逻辑角度看,“水流是指江河等的统称”是指水流的外延(即具有水流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对于水流的内涵(即水流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缺乏定义,且至今还没有关于水流内涵的研究、分析或论述.然而,水流的内涵是必须明确的内容,因为形式逻辑告诉,只有水流的内涵与外延都明确,水流的概念才能明确,才能对水流有正确的思维和判断,才能做好水流产权确权等涉及水流概念的工作.因此,对于水流内涵与外延的探讨非常必要,且具备创新性.
其他文献
生态水利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健康和良性发展为前提,又可以兼顾开发水利、发展经济,满足人类正常活动的一种水利建设的途径和方式.传统的水利工程通过建设水工建筑物来对水流进行控制,以满足人类对供水、供电和航运等的需求,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水体脱离之前所在的生态系统,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直至形成新的生态平衡.1999年,刘昌明院士提出在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研究中,应该把生态水利同环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改变了我国南北的水资源配置,而且对中部地区内部资源开发与利用产生了直接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对水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优化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中原地区是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水资源作为环境要素、生产和生活要素,给发展高效、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等现代农业和培育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成全国农业化示范区带来一系列重大深远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必将在加快新型工业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决胜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强国,都离不开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之源——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补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民生短板,南水北调工程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大有可为.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需
新生代以来,两湖平原一直处于沉降之中,形成巨大的沉积盆地.第四纪中期,长江切穿三峡,现代长江水系贯通,在三峡以东形成了以宜昌为顶点的三角洲淤积,并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新时代晚期以来,淤积速度加快,长期存在的云梦泽逐渐被江汉平原替代,长江中游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三峡工程建成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的河湖关系与生态环境进一步剧变,从而受到广泛关注.从地质角度对荆江淤积和洞庭湖形成的关系和其中的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这项世纪工程将重新构建我国水资源配置新格局,在提高供水保障率、生态修复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有效缓解了京津冀豫地区的水资源危机,极大改善了受水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使沿线城市的供水保障率从最低不足75%提高到95%以上,提高了城市供水安全水平。南水北调不单是一项水利工程,也是一项生态工程、经济工程和社会工程,更是一项造福当代、泽被后世的民生民心工程。
近年来,河流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河长制的建立推行表明了国家对流域治理逐渐重视,“修复生态环境,呵护绿水青山”成为近几年的主题.水库调度在满足防洪兴利功能的同时,逐步开始考虑河流生态方面的需求,以期降低水库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调度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工程措施,主要着眼于解决当前突出存在的水生态环境问题,通过调整和优化水库调度方式,将生态需求的水库调度方式与水库常规调度相结合,
2018年6月,水利部部长专题办公会提出把河湖生态流量作为专项工作开展深人研究,旨在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完成生态流量的确定与管理,这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本文对国内外生态流量实践、管理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国内外实践管理现状以及目前我国生态流量管理工作的不足,提出了对我国生态流量管理的启示,旨在为我国生态流量的实施和管理提供一定的支
当前社会面临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就是能源和生态问题.虽然随着经济建设的加速,我国在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传统的水利工程过分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忽视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由于在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理论中,比较多地受到改造自然、人定胜天思想的影响,没有把人类作为流域内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加以研究和考察,而是片面地强调满足人类社会发
本研究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成果和水样检测分析结果,研究确定区内深层地下水的可更新性及其易污性,以期为淮北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尤其是深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管理、水环境保护等工作提供合理建议。
通过建立开都河中下游耆盆地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对研究区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进行了精细模拟与评价,研究区内地下水资源量为71200万m/a,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6200万m3/a。研究区2013年开采量为38120万m3/a,接近于地下水可开采量,在开都河下游的水源集中地与农灌集中区已经出现地下水位低于可开采量情景下的地下水位,进一步加大开采地下水,势必造成超采区面积扩大,进一步袭夺开都河河水,加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