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旅游开发实践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教学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2008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旅游业表现出由单纯的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共同提升方向转变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世纪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和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更新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纠正以往急功近利式的旅游开发实践,使旅游业尽快真正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恰逢此时,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落实“三个代表”,实现“五个统筹”的战略部署,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更为旅游开发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旅游开发所走过的发展道路,就科学的旅游发展观阐明了个人观点,最后强调了当前坚持科学旅游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风沙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不断深入,沙质海岸、湖岸和半干旱区草原环境中不同程度植被覆盖沙丘及其风蚀坑的动态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对沙丘风蚀坑的形态及动力学特征的研究成果作了初步总结,着重阐述了沙丘风蚀坑内气流场、沙粒输移和蚀积变化.最后,提出了沙丘风蚀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研究趋势.
本文基于有限单元法的基本理论,建立了反演青藏高原综合介质参数的位移反分析模型.通过GPS速度场反分析了高原地壳的综合介质参数,并从宏观上模拟了青藏高原的构造运动特征,分析结论认为: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以南北挤压为主,东西扩张为辅;造成高原现今构造格局的主要原因是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基本思路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未形成共识.因此,提出以下基本思路,进行初步探讨.
本文在风景名胜资源的角度上进行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讨了土地利用规划与风景名胜保护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会因为容纳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内容、措施而更加科学、全面;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可以借助土地利用规划而得到加强.具体介绍了土地利用规划中风景名胜环境的评价内容与方法,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风景名胜资源评价主要是进行风景名胜资源的敏感度评价,通过
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最突出、最奇特的地区。本文简要回顾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然后从产业与就业、收入与消费、规模等级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过程与动力机制。最后又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战略和制度改革三个方面,提出了转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
该文以2003年江苏省无锡市太湖博览会为例,对事件旅游的有效参访者及其有效花费的测定、事件旅游的经济影响相关乘数的概念及其测算、事件旅游对区域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出、收入及就业影响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该文大量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事件旅游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定量研究。该研究对如何正确评价事件旅游的经济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个统筹”是新时代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五个方面的矛盾。人文地理学教学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五个统筹”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是地理科学与经济科学在解决“经济区域(系统)”的发展问题过程中相互交叉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区域经济学则是二战后形成的新兴学科,但两个学科却有着共同的思想发展特点,都与区位论的发展紧密相关,都与区域问题相伴而生,都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而越发具有生命力。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在思维方法、研究侧面、学科层次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但两门学科在研究内容
本文简述了犯罪地理学的发展历史,指出了犯罪地理学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探讨了犯罪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性质、学科体系和基本理论,论述了犯罪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学科地位,这对于建立21世纪的犯罪地理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对21世纪的犯罪地理学进行了展望,阐述了犯罪地理学研究的12个热点课题,并指出21世纪将是犯罪地理学大发展的世纪。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加深,全面加快我国跨国公司建设步伐已是中国经济新时期发展的迫切要求,促进中国跨国公司大发展的繁荣时期已经到来。中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设计,应当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认清和把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优势与劣势条件,采取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