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higher level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extraverts: Pleasant bias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al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igher level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extraverts.The impact of extraversion on the human sensitivity to pleasant and unpleasant pictures of diverse emotional intensities was examined.We recorded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 for highly positive (HP),moderately positive (MP), and neutral stimuli in the pleasant session, and for highly negative (HN), moderately negative (MN), and neutral stimuli in the unpleasant session, while subjects (16 extraverts and 16 ambiverts) performed a standard/deviant categorization task, irrespective of the emotionality of the deviant stimuli.The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emotion effects for HP and MP stimuli at the P2 and P3 components in extraverts, but not in ambiverts.Despite a pronounced emotion effect for HN stimuli across the P2, N2, and P3 components in both samples, ambiverts displayed a significant emotion effect for MN stimuli at the N2 and P3 components that was absent in extraverts.The posterior cingulate cortices, which connect multiple neural regions that are important in interactions of emotion and extraversion, may mediate the extravert-specific emotion effect for pleasant stimuli.Thus, extraverts are less susceptible to unpleasant stimuli of mild intensity than are ambiverts, while extraverts have an additional enhanced sensitivity to pleasant stimuli, regardless of emotion intensity.Consequently, the decreased threshold for pleasant emotion and the increased threshold for unpleasant emotion might be essential neural mechanisms that underlie the higher level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extraverts.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斯特里劳的气质调节理论为基础,修订中国成人版的外部行为特征一一气质调查表(FCB-TI).FCB-TI是一种包含六个气质特质的自我报告量表,分别为持续性、敏捷性,构成气质行为的时间特点;感觉敏感性、情绪反应性、耐受性和活动性,构成气质行为的能量水平.根据FCB-TI的381个项目丛,运用心理测量学的方法修订中文版的成人气质调查表.实验一,先由626名大学生作为预测被试完成FCB-TI,探索
会议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的探讨是心理学最吸引入的课题之一。社会关系认知在本质上是以"自我"为中心而罗织的人际认知网络,指个体对自我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个体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认知首先在于将自我与他人区分即自我独特性,在各类研究中表现为自我参照效应,早期假设包括精细加工、组织加工和双加工假说。其次,个体在自我和他人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扩展,将亲近、相似或内群体他人纳入自我概
近年来,专业承诺在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中开始受到关注,从专业的心理认同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的专业发展,对于促进大学生的专业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对成就动机与专业承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成就动机对专业承诺有显著回归效应,成就动机高的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在这样心理动机的推动下,他们更愿意选择对自己来说价值高的专业,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行动,愿意去坚持,因此专业承诺较高.而对于成就动机是如何影响大学生专
不随意自传体记忆是自传体记忆中的一种,指个体在没有对记忆进行意向性提取时,个人事件自动浮现到脑海的现象。本文从不随意自转体记忆的特点、功能和神经机制等方面综合分析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争论。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究不随意自传体记忆的功能;加强不随意自传体记忆的脑机制的研究;关注中国文化对个体的不随意自传体记忆内容及特点的特殊影响;以及在研究方法上更广泛的运用电生理技术。
目的:研究焦虑情绪对图像信息意识提取和无意识提取的影响,并探讨不同焦虑状态下图像信息选择倾向的心理机制。方法:以不同性价图片为实验材料,以特质焦虑和非焦虑水平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加工分离程序测定被试对不同性价图片意识提取和无意识提取的贡献率。结果:(1)特质焦虑组无论在意识水平还是无意识水平上对恐怖负性图片的记忆成绩都要优于对中性图片和正性图片,非焦虑组被试在意识水平上对正性愉快图片的再认成绩明显大
自皮亚杰开创现代道德心理学研究以来,道德判断就成为了该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之后,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在一大批心理学家的努力探索中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出现了众多具有竞争性与吸引力的理论假说与模型,主要包括强调情绪与直觉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调和理性与情绪的双加工理论,强调道德直觉根源的具身道德框架,探讨道德直觉的作用机制的道德启发式研究,探讨道德直觉背后的普遍道德知识与语法结构的通用道德语法研究框架以及基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implicit self-relevant processing have shown that processing of implicit self-related material recruits similar neural networks (for e.g., medial prefronta
创造力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活动能力,受到了各方面研究的关注。心理学研究者主要从人格特征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研究影响创造力个体差异的心理变量。本研究将环境因素与个体性格共同考虑,探讨不同生活环境的地区差异对小学生在创造力测验结果上的影响,并引入大五人格结构中的五个人格维度作为其中介变量,深入探讨这种地域一创造力联系背后的影响机制。
社会拒绝是社会应激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学领域己对此作出较为深入的研究,社会拒绝(social rejection)是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在心理学中通常用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人际拒绝(interpersonal rejection)等词汇描述,主要指个体由于为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所排斥或拒绝,个体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收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创造性研究的迅速发展,创造性的性质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Mayer,1999)。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创造性是相对稳定的特质还是一种对特定的问题情境的不稳定的反应状态?概括有关的研究,不难发现,有两种基本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