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

来源 :第二届亚太儿科护士会议暨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e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重症新生儿科室中,新生儿包括足月儿和早产儿,对于刚出生的新生儿体温的温度未稳定,血管看不清楚,皮肤薄、嫩,血管脆性大.我科常用的药物:50%葡萄糖溶液PH=3.2-5.5,渗透压=2526;10%葡萄糖溶液PH=3、渗透压=556;5%葡萄糖溶液PH=3.0-5.5,渗透压=278;静脉营养液PH=5.3-6.3,渗透压>800等药液都易出现静脉炎必须采用PICC置管,由于患儿家属经济的原因未使用PICC导管,我科常选股静脉留置针穿刺,因股静脉血管是下肢深静脉之一,管径较粗,血流速度快,按解剖位置穿刺,容易穿刺成功,而且留置时间较长,对减轻患儿痛苦,减少患儿的反复穿刺次数和减轻护士工作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他文献
儿童肿瘤治疗方案复杂、治疗周期长、并发症严重、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远期影响,因此儿童肿瘤护理具有越来越显著的专业化特征.为了适应医学技术进步的形势和肿瘤患儿和家长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加速护理专业化,提高专科护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小儿肿瘤护理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15年)》也强调要优先发展包括肿瘤护理在内的专科护理领域,培养实用型的专科护理人
在综合性儿童医院,由于就诊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儿科护理工作被贴上了风险高,强度大的标签,而随着近年来儿科护理服务范畴的进一步拓展,现有的护士职称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儿科护理人才配置的核心问题,如何减少儿科护士的流失,增加儿科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成为儿科护理管理者关注的热点.国家卫生计生委早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就曾指出:"将护理岗位工作职责、技术要求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医院护士资源短缺、流动率高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81年美国护理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nursing,AAN)管理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来研究影响医院专业护理实践系统发展的特征性因素.以Mc Clure为代表的小组成员发现部分医疗机构建立的护理实践系统对专业护士具有"磁铁"效应,能够在招聘和管理过程中吸引和留住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护士
行动导向教学法源于德国"双元制"教育改革,1999年被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确定为职业培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誉为德国职教中的"锐利工具".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从职业教育拓展到基础教育教学、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其理论核心是:以实践为导向,以目标(或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于培养人的关键能力.我院近年来对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在提高护生临床学习能力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工作,
新生儿机械通气分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呼吸道进行通气的方式称为有创通气;而通过鼻塞、鼻罩、面罩和喉罩等相对无创方式与呼吸机连接的通气方式统称为无创通气.无创通气克服了有创机械通气操作难、损伤大、呼吸道管理困难等缺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新生儿主要通过鼻呼吸,目前在新生儿科最常用的无创通气方式为鼻塞式无创通气.鼻塞固定的牢固好坏直接影响通气效果和患儿局部皮肤的完整性,所以
婴儿早期就能感知痛苦,然而,他们的感官系统在功能上不成熟,兴奋和抑制过程的不平衡会导致疼痛的增加,持续或反复疼痛增加神经元的凋亡,会导致成年后发生类似焦虑的行为.从近几年国内研究来看,给予拥抱抚触、非营养性吸吮、口服葡萄糖水等,均可减低新生儿疼痛评分,缓解新生儿的疼痛.从相关研究来看,同时给予几种护理措施联合运用:如非营养性吸吮十口服葡萄糖水;或非营养性吸吮+拥抱抚触措施,其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
随着围生期医学的进步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各种生命支持技术的应用,早产儿存活率明显提高.其中营养支持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保证生命的关键环节,而胃肠道喂养是早产儿营养支持应用最广泛的方式.但由于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易发生喂养不耐受,从而延长其胃管喂养、静脉营养及住院时间,影响其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现将目前国内
近年来随着现代产科学医疗及护理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病理妊娠孕妇得以继续妊娠及分娩,随之而来的是早产儿的出身率逐年递增,由2003年的7.8%上升至2011年的9.9%其出院后的健康问题己成为世界各国备受关注的医学及社会问题.母亲是早产儿的直接照顾者,中国内地实行封闭式NICU管理模式,母亲们的育儿生活是在缺乏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开始的.本研究于早产儿出院后实施出院支持,旨在寻求一种切实可行、行之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救治水平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已稳步下降,早产儿成活率明显提高,但早产和感染仍然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新生儿具生理上的特殊性、疾病症状不典型、无行为能力等特征,如果母亲在孕期或产时有高危因素,如胎膜早破、羊水粪染、感染等,其出生后易发生感染.加上治疗和环境带来的疾病风险、护士临床经验的差异等原因,易使新生儿病情的恶化被忽视,从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本文就目前国内外早期预警系
脐静脉置管术(umbilic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UVC)是建立新生儿中心静脉通道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但脐静脉与门静脉、静脉导管及下腔静脉的解剖结构存在个体差异,并且置管时机不同,并非所有脐静脉导管均能成功经过静脉导管插入下腔静脉.为探讨新生儿脐静脉高位与低位留置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科留置脐静脉导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