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下甲状腺巨大良性肿瘤手术(附21例报道)

来源 :第十一届全军普通外科学术会议暨外科新理念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fa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腔镜下甲状腺手术近年来开展越来越广泛,但是手术的指征一直是医生争论的焦点之一,尤其是甲状腺肿瘤的大小。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完成腔镜下甲状腺手术187例,其中21例为直径5-7cm的巨大甲状腺良性肿瘤,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双气囊电子小肠镜(DBE)诊断治疗Peutz-Jeghers综合征胃肠道息肉的现状和相关问题。方法:复习近年来有关DBE和PJS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结果:DBE对于小肠疾病的诊断率约60%-80%。并发症发生率约1%,治疗性并发症高于诊断性并发症,最常见并发症是胰腺炎,息肉切除后肠穿孔或出血。结论:DBE是诊断治疗小肠疾病的安全可靠的方法,同时开创了PJS小肠息肉治疗的一种全新的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全部恶性肿瘤的前列.研究显示:约有将近1/3的结直肠癌是由遗传性结直肠肿瘤引起.遗传性结直肠肿瘤包括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和遗传性结肠息肉病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和错构瘤息肉病综合征两类,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其亚型、遗传性色素沉着消化道息肉病综合征、家族性幼年性结肠息肉病、PTEN错构瘤肿瘤综合征、遗传性混合息肉病
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手术创面的减少,切口缩小,手术后的引流管口径也越来越小,但目前引流装置更新慢,装置中连接引流管的连接管口径过粗,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因此,本科探索了对小管径引流管的护理,现进行报告。
痔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常见症状是便血、痔块脱出、疼痛、瘙痒,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本科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开展吻合器痔上乳膜环状切除术(PPH)治疗Ⅲ-Ⅳ度或混合痔62例。依据加速康复外科理念(FTS)该理念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由丹麦提出,目的主要是尽力降低手术治疗对患者引起的应激反应,加速康复。在围手术期护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继外科开腹手术及腹腔镜微创手术之后,近年来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内镜介入诊疗技术—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是指经由口腔、食管、胃、结(直)肠、阴道、膀胱等自然腔道进入腹腔、纵隔、胸腔等,进行各种内镜下操作,包括腹腔探查、腹膜活检、肝脏活检、胃肠及肠肠吻合、阑尾切除、胆囊切除、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全身性炎症反应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起到重要作用,CBP可以阻断炎症反应,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病率,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及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CBP治疗SAP的疗效机制,对对CBP治疗SAP的临床应用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应重视重症急性胰腺炎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特殊问题。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I)原因,进一步探讨乳腺癌患者长时间携带中心静脉导管的可行性。方法:对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0天以上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拔出中心静脉导管时抽取外周静脉血、中心静脉导管血及对中心静脉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本组病人在携带导管期间有4例出现发热,其中2例为导管败血症,2例排除与导管感染有关;本组病人中心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血、外周静脉血细菌培养阳
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囊性包虫病,是多发于农牧区的一种人畜共患病。自1994年4月至2009年12月,本院用肝切除术治疗肝棘球蚴病159例。现结合文献,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目的:观察Gli1小干扰RNA(siRNA)靶向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异常活化的作用及对胃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人工合成靶向Hedgehog信号通路活化关键因子Gli1的SiRNA(Gli1 SiRNA)和对照无关siRNA(Con siRNA),应用脂质体将其转入人胃癌细胞SGC-7901,48h后收集细胞,分别应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变化,
1997年Hussher等完成首例腔镜甲状腺腺叶切除术,良好的美容效果得到多数外科医生及患者的认可,与此同时外科医生不断探索新的手术入路来达到更好的微创及美容效果。本院于2008年10月起开始尝试全乳晕入路的腔镜双侧甲状腺手术,并与同期胸乳入路的同类手术进行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