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粘性对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的影响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20060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柯石英于上世纪80年代在地壳造山带岩石中被发现以来,围绕柯石英形成深度的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多数人根据流体静压力推算,认为柯石英形成于地下90-100km以下;也有人认为如果考虑构造应力的影响,它可能形成于地壳内.争论的实质是构造运动产生的应力在柯石英形成过程中究竟起多大的影响.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岩石产生的显著永久变形表明,在研究地球内部长期的应力状态或者研究诸如造山运动这样的地质时间尺度的构造运动时,把地球介质视为完全弹性体是不合适的,必须考虑它的流变性.岩石的线应变率目前估计在10-14/s到10-16/s的量级,它的体应变形率目前还不清楚,一般假定不随时间变化.有关地球介质体积粘度的研究很少.通过拟合地球径向自由振动的观测结果,估计地核的体积粘度要比剪切粘性大2个量级,对于岩石圈的体积粘度的大小目前未见报道.本文试图把岩石视为可压粘性流体,估计它们对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依据历年海拉尔油田压汞法毛管压力曲线的测定结果,对海拉尔油田的孔隙结构参数特征进行乐分析。文章围绕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孔喉分布特征进行了论述。
本文针对低低重力卫星观测模式,包括两星、三星以及不同倾角卫卫跟踪组合模式,从卫星的高度、倾角及星间距角度,研究了其恢复地球重力场精度的影响,为我国重力卫星设计提供了参考。
本文对复杂山地地震采集理论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复杂山地地震采集理论、普光山地高精度三维地震、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等进行了论述。
本文对伪随机编码UWB短脉冲的探测能力进行了研究。文章运用伪随机编码理论,对UWB短脉冲进行伪随机编码,使发射信号成为荷载信息的元组,然后对回波信号进行脉冲压缩解码。研究表明,这样既可提高发射信号能量,保持UwB子脉冲信号的分辨率,又能大大提高信噪比和微弱信号的检测能力。
本文对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藏期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地质概况与基本成藏条件、流体包裹体特征、成藏期确定、GOI与油气运聚分析等进行了论述。
本文用地震层成像方法,研究了北京西北地区的活动断裂。文章将2001年来中国与德国合作的延庆数字地震台阵与首都圈地震台网记录联合在一起使用,并选用地震震源位置与地壳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程序,精确求解地震震源位置,以探索和确定北京西北部地区的活动断裂。
本文对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分析油田水淹特征进行了研究。文章以吉林省新民油田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测井资料在分析油田的水淹特征中的应用。
2002年8月24日下午到夜里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自西向东影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从15时在安徽东部开始出现小片的雨区起,不断东移加强,产生了强风和暴雨.21时雨区覆盖整个上海地区,最大小时雨量达到57mm,22时东移出入海后减弱消失.整个过程持续7个小时,是一次典型的中尺度强对流灾害天气.本文利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GPS气象网提供的半小时间隔水平110km间距的的可降水量(PWV)资料和中尺度数值预报(
本文将HHT方法引入到地震活动分析研究中。首先把HHT方法与其它时频和分解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将HHT方法用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资料的分析,得到了一系列IMF分量,再对IMF分量做Hilbert变换,对地震活动进行基于IMF的多尺度研究与动态周期演化分析。
不断积累的地震资料已经非常清楚地显示出地幔底部厚约200公里左右的D"层有着非常复杂的地震结构——速度间断面、不同尺度的横向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和超低速带等.深入了解D"层内部的地震结构为构建包括热-化学动力学机制的地幔对流模型提供了条件.本文主要应用相位加权叠加(PWS)的方法探测了D"顶间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