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氏仿对虾mtDNA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及与仿对虾属之间的系统进化分析

来源 :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la0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Long-PCR技术获得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5922bp,共包含13个编码蛋白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编码基因和1个非编码的控制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编码蛋白基因的排列方式与泛甲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原始排列完全一致,nad2基因的变异程度最高,而cox2基因最为保守.利用16SrRNA和COI基因序列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16S rRNA基因共检测出1种单倍型,不存在多态性位点;COI基因共检测出7种单倍型,6个多态性位点.COI基因片段比16S rRNA基因片段变异丰富,更适于哈氏仿对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不一致,结合形态学分析表明,哈氏仿对虾是仿对虾属独立的分支,与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和亨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ungerfordi)亲缘关系较近.根据COI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推测出仿对虾属的大致分化时间发生在中新世末期至上新世早期.
其他文献
根据2013年8月于舟山市沈家门东河菜场采集剑尖枪乌贼样本48尾,杜氏枪乌贼样本48尾,分析了角质颚长度种间差异,角质颚长度雌雄个体间差异性以及角质颚长度特征,并与剑尖枪乌贼、杜氏枪乌贼胴长和体重建立了关系.结果 显示,剑尖枪乌贼与杜氏枪乌贼角质颚各部长度种间差异显著(P<0.01);剑尖枪乌贼角质颚长度雌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杜氏枪乌贼雌雄间差异不显著(P>0.05);它们的角质
近年来DNA条形码技术成为生物学分类和鉴定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珠江水系鱼类标本的收集,获取了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序列。经过分类整理,形成珠江水系鱼类DNA条形码鉴定体系。研究中采集了150多种珠江水系鱼类标本,得到1000多条DNA条形码序列。将序列测定结果与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确认无误后根据比对结果验证鉴定结果是否准确,最终确定物种名称,做好分类并构建珠江水系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
为研究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anavirus,CGSRV)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以CGSRV感染EPC细胞,分别于感染后0、3、6、9、12、15h收集细胞,倒置显微镜和投射电镜观察感染EPC细胞形态学变化,AnnexinV-FITC/PI双染与JC-1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与线粒体膜电位(△ψm)崩解率.结果 发现,EPC细胞在感染6h后出现细胞收缩
对广西主要养殖区野外逃逸罗非鱼种群进行生长性状调查和统计,了解野外逃逸罗非鱼在不同生长环境中,对其生长性状的影响.在各地区采集的样本鱼中,筛选出体质量相似,鱼龄在一龄左右的雄性罗非鱼各十尾.测量记录其各个性状数据,运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主成分分析中,前三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是64.78%、12.05%、7.12%,即累积贡献率为83.95%,能够很好的概括不同地区生长特征.聚类
p53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具有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死亡,诱导细胞凋亡,参与细胞代谢和抗病毒等功能.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鳜p53的一种新剪接异构体(Sc-p53a)的cDNA全长,编码254个AA.相比鳜p53的cDNA全长少了5个外显子,并保留了第六个内含子.荧光定量PCR检测健康鳜的Sc-p53a在各个组织中呈组成型表达,主要表达于鳃、血细胞和后肾中.经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
对采自同一水域的野生和船体网箱养殖(船养)瓦氏黄颡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野生瓦氏黄颡鱼粗蛋白、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是船养的1.16、1.69和0.90倍.在检测到的17种氨基酸中,野生个体除酪氨酸和组氨酸含量低于船养外,其余均高于船养.野生瓦氏黄颡鱼总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总鲜味氨基酸分别是船养的1.18、1.51和1.13倍.野生瓦氏黄颡鱼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世界粮农组织/
为了获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调控机制,以便在繁育中更好应用,本实验利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GnRH在斑节对虾卵巢发育五个时期(Ⅱ至Ⅵ期)中在神经系统及卵巢中的免疫定位和分布,以及在肝胰腺及卵巢中GnRH信号通路相关的调控因素c-Jun及卵黄蛋白原的表达规律。结果 显示斑节对虾神经系统及卵巢中存在GnRH-Ⅰ类似物,主要分布于脑、胸神经节、腹神经节的中型神经神经元细胞以及大型神经元细胞,同时
为探讨鲤亚科鱼类目前存在的亲缘地理关系问题,本实验以华南鲤、尖鳍鲤、三角鲤和须鲫四种鲤为研究对象,线粒体CO I为分子标记,在每个基因片段独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进化地位.研究表明,三个华南鲤种群之间有较近的遗传关系,遗传差距最大为0.002.须鲫、尖鳍鲤和三角鲤三者的遗传多样性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这和这3个物种本身的分布范围较小、生存能力较低有关系.尖鳍鲤和华南鲤的遗传距离均低于
在常年寒冷的环境下,南极鱼类逐步适应并形成了一系列抗寒抗冻的机制。为了研究南极鱼的抗寒抗冻机制,我们将斑马鱼胚胎成纤维样细胞(ZF4细胞)于28℃野生型(对照组)或18℃培养驯化。两种细胞传代15代以上后放入10℃进行处理,我们发现18℃驯化后经过驯化的细胞凋亡程度明显降低。核型分析结果显示18℃驯化后的细胞更趋向于成为四倍体,细胞经PI染色也证实驯化后细胞内的DNA含量较未驯化的高。这表明在持续
为研究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Toll样受体9(Toll-like receptor9,ScTLR9)基因是否参与抗病毒免疫反应,通过RACE技术,首次克隆和分析了ScTLR9基因cDNA全长序列;通过Real-Time qPCR技术,检测了ScTLR9 mRNA在健康赤眼鳟10个组织中的分布以及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后在赤眼鳟和草鱼(Ctenoph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