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患者突显网络谷氨酸与功能连接的关联研究

来源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illz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突显网络主要由前扣带回和岛叶构成,有整合感知觉,产生刺激不相关的思维以及内在形成目标和计划的作用.前期研究发现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岛叶的灰质皮层厚度、白质微细结构和静息态功能异常.而OCD是否存在突显网络功能连接异常尚不明确.谷氨酸是人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己被发现与健康人群的前扣带回静息态功能直接相关以及在OCD患者的前扣带回浓度下降.但谷氨酸与OCD突显网络功能连接的关系尚不明确. 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共入组至少2个月未用药的18至54岁的右利手OCD患者83例以及72例健康对照。两组间在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采用3.0T西门子磁共振扫描仪采集数据,扫描顺序为:首先进行常规扫描获得全脑矢状位和横断位的T1加权定位像,然后为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成像,最后为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 fMRI)扫描。基于LCmodel6.3软件的分析方法得出背侧前扣带回(dorsal anteriorcingulate cortex,dACC)和双侧前后岛叶5个感兴趣容积(Volumes of interest, VOI)谷氨酸(Glutamate,Glu)、谷氨酞胺(Glutamine,Gln )、谷氨酸复合物(Glutamine+glutamate, Glx), N-乙酞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肌酸(Creatine,Cr)的绝对和相对浓度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OCD组与健康对照组代谢物质浓度的差异,基于Pearson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异常的代谢物质浓度与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Q)的相关性。选取MRS研究结果阳性的背侧前扣带回和/或双侧前后岛叶作为种子点,基于Matlab 2012的DPARSF和Rest 1. 8软件进行种子点与全脑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分析,并进行两样本t检验分析OCD组与健康对照的差异。最后提取种子点与异常脑区的FC与异常代谢物质浓度做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1.MRS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OCD患者dACC的Glu.Glu/Cr,Glx,Glx/Cr水平显著减少(P值均<0.05);双侧前后岛叶谷氨酸等神经代谢物无明显异常,其中左前岛叶和左后岛叶的Glu/Cr水平有下降趋势(p值分别为0.087和0.07)。OCD患者dACC的Glu和Glu/Cr水平分别与左后岛叶的Glu和Glu/Cr水平呈显著正相关(Cp值均<0.05)。OCD患者ACC的Glu/Cr和Glx/Cr水平均与年龄呈负相关;左侧岛后叶的Gln/Cr和Glx/Cr与性别负相关(p值均<0.05)。2.fMRI结果:以dACC做种子点,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C值显著增加的脑区:左丘脑;FC值显著减少的脑区:左岛叶(体素中心MfVI坐标x=-30,y=-36,z=15)、额下回、颗下回、顶叶、双侧小脑(p<0.05,A1phaSim校正)。3.双模态结果:提取dACC与左岛叶的异常FC与dACC的Glu,Glu/Cr,Glx.Glx/Cr水平以及左前岛叶和左后岛叶的Glu/Cr水平做Pearson相关分析,可以发现dACC与岛叶下降的FC与dACC的Glx水平呈正相关(p<0.05),但与左前后岛叶的Glu/Cr浓度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强迫症突显网络背侧前扣带回谷氨酸浓度明显下降,左后岛叶谷氨酸水平有下降趋势,且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强迫症突显网络内背侧前扣带回与左岛叶功能连接水平明显下降。强迫症背侧前扣带回谷氨酸复合物浓度与突显网络下降的功能连接水平呈正相关。该研究结果支持突显网络谷氨酸浓度与功能连接水平的下降在强迫症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直肠、肛门异物临床并不多见,我科从2004~2007年,先后收治3例典型直肠、肛门内异物病人,由于异物嵌于直肠或肛门内,而引起病人坐卧不安,活动时剧烈的疼痛,前来我科诊治,疗效满意.
目的:探讨直肠前突所致出口处梗阻型便秘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经直肠闭式Block术式和开放式Sehapayah术式修补和加强直肠前壁治疗直肠前突所致使秘45例.结果:45例中术后近期便秘症状完全消失43例(95.6%).38例获随访6个月~2年,痊愈21例明显好转8例,好转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8%.结论:对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中、重度直肠前突所致使秘病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
目的:焦虑性抑郁症是抑郁症的重要临床亚型,因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导致临床定义困惑和矛盾的研究结果.回顾现有的文献,最常用的是焦虑/躯体化因子得分作为分界.与非焦虑性抑郁相比,其抗抑郁药物治疗起效慢,疗效差,存在更高的复发率及自杀率,提示更差的预后,两组之间是否存在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利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模态的脑白质结构网络构建,探讨焦虑性/非焦虑性抑郁患者大脑局部信息处理模式和效率
目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但能否通过评估患者和对照的神经认知功能,在"个体水平"区别患者和对照的研究结果尚不明确.此外,是否存在区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对照的神经认知特征的生物学标记仍需要更多证据.方法:该研究根据DSM-IV的诊断标准,收集183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83例男性和100例女性,年龄27.93±9.14岁,受教育年限13.15±3.27年)和与其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
目的:焦虑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抑郁症亚型.临床上,焦虑抑郁患者表现出更严重的抑郁情绪,更差的疗效和预后,以及更高比例的自杀意念和行为.本研究采用结构核磁共振(sMRI)技术研究焦虑和非焦虑抑郁患者皮质和皮质下结构改变的异同点,初步探讨焦虑抑郁神经生物学变化特征.方法:共纳入45例抑郁症患者和43例性别、年龄、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正常对照。其中23例高焦虑患者组成焦虑抑郁组(汉密尔顿焦虑和躯体化因子分大于
目的:总结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部常见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86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明确诊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于同期186例正常人群的脑部CT影像学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186例患者观察组,其中男性116例,女性70例,年龄20-50岁,平均(36.17±10.21)岁,病程1月至35年,平均(257.23±35.21)d.分型:单纯型5例
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病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疾病,存在基础认知和社会认知损害,尤其是社会认知损害是目前研究热点.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是社会认知的核心成分,其损害可直接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识别与表达异常.而通过眼神(眼区)识别情绪是TOM中最核心的组份之一,有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眼区情绪识别存在异常,但其神经机制不清.本研究采用近红外脑成像技术,探索精神分裂症患
目的:大量的证据表明BD和SZ岛叶存在异常.激活似然估计荟萃分析表明腹侧AIC(vAIC)的作用与调节情绪有关,而背侧AIC(dMC)与认知控制有关.本研究中,使用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方法分析BD、SZ和HC三组vAIC和dAIC的rsFC.我们假设vAIC和dAIC存在不同的ANCOVA分析结构,如ACC、PFC,BD会显示独特的连接模式在ACC和vAIC,SZ显示主要的异常连接出现在认知相关的
目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位居全球疾病负担前列,既往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表现出额叶、顶叶和颞叶等广泛区域的皮层厚度以及多个皮层下结构体积异常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与抑郁症的神经病理机制密切相关.大脑作为一个整体,皮层和皮层下结构通过白质连接及多种神经递质互相影响结构和功能,然而目前对其相关关系所知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脑结构影像技术,探讨首发未用药抑郁症患者皮层厚度和皮层下结构异常改变的规律
目的:儿童期创伤(Chil dhood trauma)许多精神疾病和不良行为的发生显著相关.尽管如此,其中的生物学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近来有研究显示儿童创伤可能与个体成年后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的功能异常有关.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方法检测伴儿童期创伤健康成人的默认网络功能状态.方法:采用儿童期创伤量表(Childhood trauma q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