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中围斜区东河砂岩地震速度分布特征与储层预测

来源 :2006年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she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塔中围斜区东河砂岩地震速度分布特征与储层预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卡1区、顺南区和卡3区,东河砂岩在速度特征上存在差异,这反映东河砂岩储层的品质和岩性等的变化。在地震速度反演剖面上清晰而详细地反映了东河砂岩在纵横方向的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东河砂岩进行了预测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对东濮凹陷濮城油田南区沙2上2+3辫状三角洲砂体的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探讨。文章通过对取芯井段储层岩石学特征及原生沉积构造特征分析,结合密集井网的连井剖面储层小层对比结果,确定沙2上2+3主要为辫状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组成储集砂体的沉积微相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及远砂坝。
本文利用Landmark,EPS,Geoprober和Explore等软件,对卡1三维工区的662 km2连片迭前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变速成图,并用多种地震属性进行储层预测、分析古构造背景及其演化,采用波形分析、变密度显示等技术和方法,对卡1三维工区岩溶储层有利区进行描述,发现卡1三维工区在加里东期形成并长期发育的古隆起,加里东期古隆起和古断裂控制古岩溶发育及其成藏。
本文对裂隙岩体温度-渗流-应力三场耦合作用进行了研究。文章从裂隙岩体温度-渗流-应力三者两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提出并建立了裂隙岩体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耦合作用三维模型,包括三场耦合作用的本构方程、静力平衡方程、流动方程以及热传输方程等。
本文对阿克库勒凸起于奇地区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文章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盆地分析、储层预测、荧光薄片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分析了于奇地区中下奥陶统鹰山组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条件,探讨了油气分布规律。
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序列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天然气成藏机理也随着盆地地质条件及温压条件的过渡而自然形成吸附式-活塞式-溶解式-正常式具有时空连续性的成藏序列;根据天然气成藏序列,并结合盆地内部沉积环境,可对盆地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目标进行预测。
本文在分析加里东中期运动的时间界面、运动形式和特点及古岩溶作用环境基础上,讨论了古岩溶作用的背景和形式,提出了古岩溶作用的基本模式。文章认为,断裂是加里东中期古岩溶发育的主要控制影响因素。
本文对焉耆盆地侏罗系储集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文章运用储层物性分析、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分析、粒度分析及黏土X衍射分析等测试方法,在对焉耆盆地侏罗系储层的沉积相特征、矿物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和储层物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从母岩性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储层孔渗性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本文应用开发初期、中高含水期和物高含水期取心井资料,以区间平均值和区间参数漂移为依据,对濮53块储层在注水开发中的岩石骨架、填隙物、孔隙度、渗透率、润湿性等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在注水开发中储层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岩石骨架内游离孔的增多,在注水开发过程中被水冲刷后发生溶蚀、运移,改变了层内部的孔喉网络特征,使其更加复杂化。
本文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纪沉积演化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早体罗世至中侏罗世西山窑期,气候潮湿、植物繁盛、沼泽密布及形成多层煤层;从中体罗世头屯河期开始气候变得干燥。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及西山窑组中,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发育,其砂体为储集体。
本文针对东濮凹陷深层气藏储层特点,在选取储层评价参数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气井产能与储层物性的关系,确定储层物性与产能参数的分类标准,应用相关分析法,分别建立孔隙结构、声波时差等参数与物性参数的相关曲线或相关方程,从而确定其参数的分类标准,最后结合气田裂缝发育情况确定了东濮凹陷深层气藏储层的3类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