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来源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在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刘智的心性学说深刻地影响了唐传猷,在此基础上,唐传猷建立了具有浓郁生活化和实践化特色的伊儒会通的心性论、工夫论和养生论。清季以降伊儒会通出现了世俗化、生活化、平民化的思潮,唐氏则是这种思潮的伊儒会通的代表。唐传猷的心性学说经历了由渐变到飞跃的过程,以唐传猷等鲁籍寓京学者官员等“同教诸君子”编撰《清真释疑补辑》,堪称伊斯兰教“山东学派”巅峰之作。
对于近年来成为学术界热点的儒家“内在超越”,必须予以深刻反思。作为理解宗教与哲学中“超越”观念的语义背景,“超越”这个词语的一般语义结构是“S超越0”,即“某主体超越某对象(的界限)”。从主词来看,宗教的超越主体是“上帝”或“天”,而哲学的超越主体则是人。从宾词来看,宗教所超越的界限是凡俗世界,故而上帝或天是“超凡的”,此即所谓“外在超越”;而哲学所超越的界限则是经验,故而人的理性或心性可以是“超
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是激活文旅产业的密钥,亦是推动非遗文化由资源变资产、遗产变财产的产业化发展重要途径.文旅融合背景下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可以从产业融合、交流融合、服务融合、空间融合四个维度进行:一是继续开发开放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协同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用好用活"节、赛、会"资源,加快推进长三角"非遗+旅游"交流融合.三是积极推动数字新基建建设,构建海派非遗文旅融合生态服务体系.四是坚持功能提升,增加城乡区域文化辐射力,推动海派非遗文旅空间融合.
会议
在孔子学说中虽然没有人性的具体定义,但有关人性的问题则始终隐含其中。孔子认为,人的成长诉诸后天的学习和生活感受。对礼乐典章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直觉体悟是孔子提升自我生命的基本方法,由此获得的仁与天命成为孔子人生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是孔子人性的基本组成。因此,在孔子学说中,人性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而是随着人的成长逐渐显现的。在人性的逐步显现过程中,“我”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作用。“我”是孔子尊重生命并不断体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孔子何以论性为“相近”而不是如孟、荀论性为“一”,就在于孔子对人性论的潜在判断是善恶混存的。在孔子这里,人类之人性皆为善恶混存的,这是人性之“大同”,但个体之人性中则又普遍存在着善恶因素比重的差异,是为“小异”。大同而小异,故为“相近”而非“同一”。孟子和荀子各抉孔子潜在人性观之一端而作极端化推阐,遂有了确切的人性善恶之辩,并由之开启了后世关于人性论的纷纭讼争。
在先秦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的性善论作为告子以生论性的对立面而出现,这使得人们易于强调其创新而忽略其历史继承性。郭店楚简的出土,打开了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历史维度,使我们认识到在先秦儒家人性论谱系中,除了以生论性和以心论性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人性论即以情论性的性情论。心性论正是在性情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孟子以心论性的前提是以情论性,他把性情论中的自然感情提升为道德感情,把性情论中无定向的认知心发展为道德本心,确立了本心的先验性和普遍性,使得其性善论成为儒家心性论的典型形态。就其义理形态而言,孟子的性善论并非朱熹
围绕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而发生的千年争讼其实是一场无稽而无谓的人为错误,因为导致这场争讼的所谓“对立”并非源自孟、荀人性理论本身,而是由于后儒观念上的障蔽和认知上的偏失所使然。具体而言,蔽于“名”而不知“实”让儒者们深陷两大认知失误:一是把本来只是一个经验命题的荀子性恶论错误地或不知不觉地当成了一个与孟子性善论一样的形上学命题来看待,于是乎,性善对性恶,关公战秦琼,两个原本分属于不同真理之域的真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