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辐射方案对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影响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辐射传输过程对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影响,本文对WRFV2.2模式中的长、短波方案进行了优化组合,设计了五组试验方案。通过对2006年6月25日发生在河套地区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探讨了不同长、短波辐射方案组合对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传输过程在飑线过程中起精重要的作用;有辐射传输方案的组合可以较好的模拟本次飑线过程,更能激发对流发展;在对流云发展较弱的地区,辐射传输过程的影响较大,不同组合之间的差别较大;在对流云发展旺盛的区域,辐射传输过程的影响较小,不同组合之间的差别较小;辐射传输过程对低层和高层的位势高度场和温度场影响较大,对中层影响较小;在整个积分时间内,有辐射方案之间不同的组合对温度和位势高度场的影响差别较小。
其他文献
通过对2007年3月3日-5日辽宁历史罕见特大暴风雪过程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分析,探讨了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特征及相关物理量场与暴雪落区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500hPa阶梯槽和地面江淮气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来自两个源地的充沛水汽在有利环流背景下汇合并被抬升是产生这次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强降水出现在850hPa涡度和200hPa散度大值区内。温度平流的强弱及冷暖
针对2007年3月4~5日一次爆发性气旋给辽宁省带来的强暴风雪天气,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低压移动路径、水汽条件、冷暖空气活动及物理量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分析了发生强暴风雪的云图特征。结果表明,大气的强斜压性是气旋爆发性发展的主要原因,高低空急流的有利配置能够促使气旋强烈发展,沈阳地区强暴风雪的产生与气旋的移动路径、水汽输送及垂直运动的强弱等密切相关,MM5数值模式对于强降雪的预报有较好的可信度。
辽宁省乡镇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是辽宁省农村防灾减灾乡镇天气预报技术方法研究成果的重要部分,2006年9月通过中国气象局组织的鉴定,其中,在基于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制作并发布精细到乡镇一级的天气要素短期预报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辽宁省乡镇天气预报提供未来24小时全省952个乡镇站点的降水、最高温度、最低温度3个要素的客观预报结果,面向50个县/区用户共提供888个乡镇站点的预报,系统已经业务化,在
本文利用江西省九江、南吕和吉安的3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资料和常规探空资料,对2006年4月11日发生在江西省中部的一次严重的冰雹、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由一系列的强风暴引发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强风暴具有典型超级单体特征:三体散射回波(TBSS)、钩状回波或指状回波、弱回波区(WER)、有界弱回波区(BWER)、回波墙和悬垂回波及明显的入流边界。这些特
利用获取强风暴天气过程的闪电参量,结合同时刻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3年4月12日强风暴天气过程的闪电参量特征进行分析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闪电强度、闪电陡度、闪电电荷、闪电能量有明显地多峰值振荡变化特征:≥40.0dBz回波强度面积、≥14.0km回波顶高度面积、≥40.0kg/m2积分液态水含量面积与闪电参量有密切关系;闪电强度、闪电陡度、闪电电荷最大值和闪电电能量次峰值出现时间相同,并
本文选取了2007年6月24~25日和7月10~11日两次雷电灾害严重的过程,分别从闪电定位资料、环流背景、环境场的热力和动力特征、不稳定度以及多普勒雷达回波的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1.两次过程闪电密度分别为0.613个/km2和0.085个/km,密度比7.2/1;雷击死亡人数与闪电密度密切相关。2.相似的环流背景是副高快速东退南落,且有短波槽携带的弱冷空气沿副高西北侧东移。3.在
利州南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取获的2002~2005年37次共计614组样本完整风廓线资料,与同期探空风廓线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探空风廓线与雷达风廓线之间具有比较好的相关性。风向相关系数R≥0.6次数占总数7 896,其中R≥0.8次数占总数60%。风速相关系数R≥0.6次数占总数81%,其中R≥0.8次数占总数57%。随着高度增加,探空风向与雷达风向的相关度明显降低,风速的相关变化不大。
本文主要对2007年江西主汛期5~6月数值预报T213,JAPAN,GERMANY产品和中央台MOS指导产品进行检验,并与省、市台预报员的预报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检验结果得知,数值降水预报TS评分随预报时效的增加虽有所降低,但下降幅度不大,而随降水量级的增大下降明显。预报员的综合预报在小雨和晴雨的预报上比数值预报没有多太优势,而在数值预报效果较差的中雨,尤其是大雨以上的预报中有明显的优势。在预报时效
2006年8月16日16时至17时景德镇市区出现了历年来罕见的短时特强降水,1小时累积降水量达103.7毫米,创下建站以来短时强降水之最,所以称之为“短时特强降水”。本文从大环流场背景、边界层辐合线、物理量诊断、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本站要素反映及自动站资料等方向对这次短时特强降水的产生、发展、结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短时特强降水发生在副高减弱阶段,景德镇地区处副热带高压南部边缘的偏东风气流中。
应用能量守衡的原理,考虑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和地面长波辐射、感热和潜热之嶂的平衡,建立了一种高速公路路面温度的逐时预报模型。运用沪宁高速公路段梅村站和仙人站2006年7月8日~2006年12月31日的逐分种的各要素实测数据进行模拟,并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发现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27℃,预报误差在±3℃以内的频率高达85.33%,且对冬季路面温度低于0℃时的预报误差在0~-1℃,对防止冬季高速公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