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1促进肝癌细胞转移的机制研究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5313134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系统评价多粘菌素E与其它抗菌药物联合的联合治疗方案(以下简称联合方案)与其单药治疗方案(以下简称单药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查找其联合方案与单药方案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检索时限截至到2013年5月,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RevMan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相关文献,其中死亡率结果共
由于多药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多样性和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协同作用的出现,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又引起了全球的重视.随着科研的投入,已经有一些新的抗结核活性化合物出现,但是大部分化合物的作用靶标还不明确.这些靶标的发现对于活性化合物的进一步研发和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有指导作用.而结核分支杆菌的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基因操作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成熟为抗结核活性化合物靶标的寻找提供了便利.本文介绍了一些通过
结核病至今仍是一种常见传染病,目前全球约三分之一人口有结核菌感染。其中,中国和印度的结核病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结核病病例的40%。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耐多药和泛耐药结核病发病人数不断增加。而当前临床使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品种有限,疗程漫长,药物靶标单一。同时,新型抗结核药物发展缓慢,多数仍局限于传统药物的结构优化和联合用药。因此,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抗结核药物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中,寻找新型抗结核药物靶标
以EPA(eicosapentaenoic acid,20:5△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和DHA(docosahexaenoicacid,22:6△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为代表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olyunsaturated fattyacids,ω-3 PUFAs也作Ω-3 PUFAs)对人类健康有益,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由于ω
本文简要综述了宿主细胞的潜在抗病毒靶点以及相应的抗病毒化合物研究进展,这种新靶点的抗病毒药物设计虽然可能对宿主细胞正常活动产生影响,具有潜在的毒性风险,但其具有广谱抗病毒优势,并且可能降低病毒耐药。目前,对于多数已经发现的抗病毒药物宿主因了靶点,其影响病毒复制的具体作用机制及其在其他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功能仍不明确,需要更完善的靶点验证;期待随着宿主细胞蛋白作为抗病毒药物靶点的作用机制被深入确切的阐
作用于全新靶点—ATP合成酶的富马酸贝达喹啉,为近40多年来FDA批准的首个抗耐多药TB的药物。目前所报道的合成方法有:(a)合成等比例的4个光学异构体混合物,再通过手性柱或手性试剂拆分得到目标单旋体,总收率极低(小于1%);(b)先借助手性催化剂构建其中之一的手性,再不对称合成第二个手性,这两法存在反应步骤多、或使用昂贵的试剂、手性配体、贵金属催化剂等问题。
沙门氏菌是一类胞内侵袭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菌,能够渗入并优先在实体瘤组织内聚集和繁殖,并具有显著的溶瘤作用,为肿瘤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此外,沙门氏菌选择性地靶向肿瘤组织的特性也使其成为肿瘤靶向性治疗的理想载体。与其它的肿瘤治疗细菌相比,沙门氏菌不仅可以在肿瘤坏死区域生长,还可以在活的肿瘤组织中生长;其亲肿瘤性不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并对多种肿瘤都有抑制作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减毒沙门氏菌降低了对
会议
会议
当前,细菌耐药、尤其是多药耐药形势日益严重,研发新型抗耐药菌抗生素成为当务之急[1,2].微生物是抗生素的重要来源.然而,近二十年来,从陆地微生物中筛选发现新结构抗生素越来越困难,而大量已知化合物却不断被重复发现[3,4].2000 年以来,在探索天然产物新来源的过程中,随着海洋专属放线菌Salinispora 菌属及其高效抗肿瘤次级代谢产物salinisporamide A 的发现[5],海洋放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