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目的。大学生是否幸福,能否感受幸福、会不会创造幸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感恩是对幸福感影响最大的人格特质之一,感恩干预可有效增加感恩,进而提升个体幸福感。本研究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包括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PANA)、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SPWB)、感恩问卷(GQ-6)和感恩怨恨和感激量表(GRAT)对温州高教园区74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感恩的特点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多元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1)大学生主观幸福总体处于中上水平,且在专业、来源和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积极情感的得分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女生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得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女生积极情感得分最高,大三女生次之,大二女生得分最低;大二女生消极情感得分最高,大三女生次之,大一女生得分最低;电子机械类业的学生在该两个维度上得分均为最低,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得分均为最高;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积极情感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2)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水平较高,且在性别和来源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在心理幸福感五个维度(自主性除外)中均存在差异,除了男生自主性水平高于女生,其余各维度均是女生高于男生。城镇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3)大学生感恩处于中等水平,且在专业和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感恩水平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医学类专业在GQ-6和GRAT及其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为最高;电子机械类专业在GQ-6和GRAT及其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为最低;且在GQ-6和GRAT及其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为女生高于男生(4)大学生感恩对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进入GRAT回归方程的幸福感维度依次有积极情感平均分、掌控环境平均分、生活满意度平均分、个人成长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