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对产出的影响:基于农作物种植视角

来源 :全国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谊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chonghuan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从农作物种植视角分析2004年以来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对产出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耕作制度的耕地利用集约度计算模型,C-D生产函数,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经过2004-2008年0.81%和2008-2012年11.32%的增长之后,2012年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为13.88×103元/hm2,主要表现为劳动成本上升;(2)耕地利用集约度上升对产出的影响显著,产出弹性为0.12-0.18;(3)粮食增产依赖物质与服务投入而蔬菜增产依赖劳动力投入.研究结论:耕地集约利用应优化投入结构,区别对待粮食和经济作物.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测算出耕地资源在农产品主产区农户家庭中的耕地多功能分值、基本特征及个体差异.研究方法:通过构建了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topsis相结合确定耕地功能值.研究结果:(1)农产品主产区农户家庭耕地功能呈现出养老就业功能愈发显著,选择馈赠功能和食物生产功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生态保障功能和经济贡献功能明显被弱化的特征.(2)农户家庭耕地资源功能具有分化特征,经济贡献功能、生态保障功
耕地非农化压力及其区域差异是建设用地指标区际配置的基础.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耕地非农化压力区际差异明显.本文通过对比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开展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格局研究,结合重心迁移模型,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演化路径.结果表明:(1)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西部地区中恩施市的耕地非农化
研究目的:运用率先试点耕地保护基金的四川省成都市和尚未实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的湖北省武汉市的实证数据,分析基本农田用途管制的实施成效及其对不同区域农民家庭农业收入和农业劳动力配置的影响,探讨含有配套经济补偿机制的基本农田用途管制政策能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民的福利损失.研究方法:微观经济理论模型,二元logit模型和条件价值评估法.研究结果:①基本农田用途管制的实施成效受到农民个体特征及其所在区域
研究目的:测算甘肃省2020年、2025年、2030年土地人口承载力,并与未来人口数量进行比较,为土地利用规划和人口发展战略提供制定依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灰色预测法、短板效应法.研究结果:甘肃省2020年、2025年、2030年人口承载力远远大于未来人口数量.研究结论:甘肃省未来土地承载力有很大富余空间,能够满足人口增长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
研究目的:从博弈的角度探讨在耕地保护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倾向和博弈关系,从决策主体行为出发,研究耕地保护问题,以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正常推进以及农地的有效保护.研究方法:博弈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央政府的监督检查成本、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等会对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农户是否保护耕地与其种地收入、外出打工收入、农地非农化所获收益有很大关系.研究结论:要使耕地保护的政策顺利实施
研究目的:探寻优化调整粮食主产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的方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的编制具有一定参考.研究方法:耕地压力系数法,多因素综合法,加权Voronoi图扩展断裂点模型.研究结果:(1)城镇扩占、交通干线是导致局部耕作压力系数较大,农村劳动力相对集中的主要因素,居民点规模较小、分布散乱,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耕作压力系数较小,耕地经济效益未充分发挥.(2)中心村、核心村、自然村
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新型城镇化、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对全国105个主要城市地价观测点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采用了熵理论及耗散的基础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城市节约集约土地利用的政策有效性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西部地区政策的总效益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表明该政策效果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水
研究目的:基于重庆市相关的数据分析城市居民通勤方式的变化对城市土地利用紧凑度的影响.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相应年份城市土地利用紧凑度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私家车拥有量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随着汽车的普及所出现的城市疏散与郊区化存在较大不同.首先,私家车的普及并未带来城市的疏散,城市主中心区域及次中心区域的土地利用紧凑度都呈现增长态势且副中心区域
农村居民点整治应满足农户生产生活的需求,提高各类生产生活设施的可达性.该文从生产生活可达性切入,以农村居民点生产生活可达性作为整治分区和采取何种整治模式的依据,从生产可达性和生活可达性两方面出发构建生产生活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可达性测度方法和指标综合评判法计算得到农村居民点(斑块)生产生活可达性,将其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别,分别对应发展区、优化区、引导区和拆迁区.根据整治分区并结合实际
研究目的:基于深圳市1990-2013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动态机制.研究方法:改进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计量分析.研究结果:通过运用协整理论相关方法探讨了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指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近期主要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远期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且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研究结论:在处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