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颗粒燃料成型工艺参数研究

来源 :第九届全国研究生生物质能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wa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毛竹颗粒为原料,采用预加热的方法对毛竹成型颗粒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采用成型燃料密度为评价指标.分析了粒径、含水率、预热温度、保压时间、成型压力对颗粒成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目数50 目,含水率15%,预热温度100℃,保压时间30 秒,成型压力为16MPa 时成型效果较好,松弛密度达到1.058 g/cm3,跌落强度为82.89%.
其他文献
生物质能量密度低,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是高效利用生物质能的有效途径,我国在混烧方面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将木质生物质成型燃料分别与烟煤和无烟煤进行混烧,其中生物质含量分别为25%、50%、75%和100%,共7 个试样。研究了混合燃料的燃烧过程,得到了掺混比对飞灰含碳量的影响规律。
本文选取乙酸、糠醛、愈创木酚作为生物质模化物,采用ZSM-5 催化剂,在微反固定床上进行不同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催化热解反应,并研究了不同结构模化物催化热解的产物分布及催化剂的积炭行为的差异。
为了了解生物质焦对生物质催化气化制氢的影响,本文在两级式固定床反应器上开展了生物质水蒸气催化气化制氢研究,研究了生物质基焦-活性炭、生物质快速热解焦以及负载Ni 的催化特性,结合GC、XRF、SEM 及比表面积和孔隙表征方法,分析了不同生物质焦的种类对气化合成气的影响。
基于热重分析法,对生物质三组分纤维素、木聚糖、木质素及成型秸秆的燃烧特性及化学反应动力学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成型秸秆的燃烧特性是生物质三组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纤维素和木聚糖燃烧失重都集中在挥发分析出和焦炭燃烧阶段,木质素在本次实验的温度范围内(<1400℃)持续失重,高于900℃的温度情况下仍有2 个明显的失重峰,成型秸秆具有很好的综合燃烧性能。
在自行研制的小型常压双流化床上,进行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制备高H2/CO比合成气的实验研究。研究考察了燃料反应器温度对合成气组分、合成气H2/CO比、烟气组分、碳转化率和冷煤气效率的影响,探讨了双流化床连续运行10 h的操作稳定性,并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反应前后的载氧体进行了表征。
为解决大庆当地典型废弃资源利用的问题,选择大庆地区丰富的玉米秸秆作为试验主要原料和大庆油田废弃油泥作为试验辅助原料,以油泥添加比例、混合原料含水率、成型压力作为影响因子,以成型燃料的松弛密度、抗跌碎性、抗变形性、抗渗水性作为评价指标,优化混合成型燃料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工艺参数分别为油泥添加比例5~10%,混合原料含水率10~12%,成型压力25~30Mpa 时,成型燃料的物理品质特性良好。本研
采用XRD 和灰熔融性测定仪研究了玉米秸秆掺混比和灰化温度对烟煤混玉米秸秆燃烧灰矿物组分和熔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混比低于85%的灰中均含有白云母、石英、二铝酸钙、钙长石;随掺混比增加,灰熔点降低,石英衍射强度减弱,其余三种增强,掺混比高于50%后,玉米秸秆成为影响灰熔点的主导因素;随灰化温度升高,灰熔点也越高,存在于低温灰中的钾盐、方解石、二铝酸钙衍射峰逐渐消失;与灰化温度相比,掺混比对灰熔
为降低生物油中羰基化合物含量,并将其转化成高附加值化合物,本文将乙酸铵、尿素、硫酸铵和磷酸二氢铵等四种氨源物质负载于生物质原料上,采用固定床管式炉,在490℃ 条件下进行热解,重点研究了负载铵盐对液体产物组分的影响,同时也对固体和气体产物特性进行了分析。
热解油是生物质快速热解的液体产物,含有一定量的酚类,可部分代替苯酚制备酚醛树脂胶黏剂.本实验以纤维素、木聚糖和木质素为原料,利用管式炉进行单组分、两组分和三组分(玉米秸秆模化物)快速热解实验,反应温度为450℃、500℃、550℃.通过对热解油进行GC-MS 分析,考察热解油中酚类的变化规律.
采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杨木屑在水蒸气气氛下的热失重行为。并将水蒸气气氛下的失重曲线与惰性气氛下的失重曲线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低温下(T800 K),水蒸气气氛下的DTG 曲线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失重阶段,而惰性气氛下原料几乎没发生新的失重,这说明水蒸气参与了气化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