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广州市黄埔村保护与活化设计项目回顾

来源 :广东省建筑遗产合理利用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getyou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埔村和黄埔古港是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黄埔古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是广州辉煌海贸史的见证.2009年,广州市海珠区政府启动了黄埔古港古村历史文化景区保护项目,在修缮文物建筑的同时,还实施了市政管线、建筑风貌、景观绿化、水利河道等四大方面的工程措施,对古村中的文物环境、人居环境进行了整理与提升,实现对黄埔村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再利用.作为整体规划中标方案与文物修缮子项目的主要设计负责人,笔者参与了此项目的系列过程,并于近期对黄埔村进行了回访.本文对此项目中的设计理念、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探讨与总结,对项目的运作过程进行了反思与客观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社会形势下,我省经济发达地区中的城中村保护与更新利用尝试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潮汕传统村落是特定历史时期潮汕先人创造的生活模式和居住景观,具有多重的价值内涵,然而在文化全球化、经济城市化、产业工业化、生活现代化的冲击下,潮汕传统村落正面临着
  本文在梳理生态博物馆中国化历程的基础上,以"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项目之一——云南省丘北县仙人洞彝族传统村落为例,分析其实践经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并在此
留存至今的工业遗存是整个工业文明产业的代表,见证了当地工业化的进程,是整个社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保护利用这些工业遗产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本论文
拯救处于现代商业旅游模式下的古镇文化遗产,多样性的活化建筑遗产,使古镇走出旅游文化的趋同性,表现出地方风貌的异质性且适应当地民俗习惯,有助于维系古镇肌理,同时又迎合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保存和活化历史建筑,为它们注入新的生命,以创新的方法予以善用,在保护和可持续之间取得平衡.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故居历史建筑的活化案例为例,探
深圳地区分布着数量较多的传统民居建筑,其中一部分已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但由于保护体系的单一,保护机制不健全,尚未做到成体系的有效保护,加之现有文物保护法规要求的复
由于所承载的传统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的被削弱以及与现代城市生活相隔,中国大量的地方级文物建筑遗产丧失了原有的活力,仅仅处于消极的保存状态.如何重塑和发扬建筑遗产的价
芳园书室原是一座位于香港离岛马湾的乡郊校舍学校建于20世纪20年代,具有传统岭南建筑及唐楼风格,并在2010年8月评定为三级历史建筑物马湾原来是一处偏僻小岛,居民以渔民及农
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虎门炮台,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较为著名的纪念性建筑,腐败的晚清政府在这里开始被洋人的枪炮击倒,林则徐、关天培等人在这里用汗水和鲜血谱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