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审美论的多元建构与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

来源 :东南学术杂志社,集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zhiwang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成为文论建设的主要流派之一,并形成了多元共生的发展态势。依据对文学本质的核心规定,可以将其分为审美反映论、审美形式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和审美超越论等几种主要类别。新时期文学审美论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有其局限。在后现代主义思潮蔚成主流的背景下,既需要对文学审美论进行深入的反思,更要警惕和釐清后现代主义文论的种种弊阙,重建中国现代文论。
其他文献
本文试论初学汉语者在短时间内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并设立了常用的基本句型表,把基础汉语格式化。以期通过90分钟X20次教学让学生基本掌握汉语的常用句型,达到汉语听说读写的中级水平。
本文以两名零起点的美国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微型小班综合课教学模式。微型小班教学可避免学生过多,无法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综合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会议
中日文学交流对两国的文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研究中日文学关系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理论意义。本研究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切入中日文学关系问题,对中日文学的比较不仅进行平行研究,更着重于影响研究,探寻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接点”,关注中日相互碰撞所产生的文学场域。在“跨界”视野下可以看出日本塑造的中国像已经充分深入到了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中,而对这种中国像的介绍,也促使中国在思想和政治文化领域进行反思和变革。
石刻资料是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真实性和久远性等特点。闽南地区以记录市舶或祈风等内容为代表的泉州摩崖石刻,是记录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真实记录,它们不但为确定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中的地位提供证据,也是记录闽南地区文化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为“新海丝”多方位的发展可以提供重要参考。
“苦吟”是中晚唐诗坛上开始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影响一直延续到宋代,前后历经数百年,其蕴意也随这一历史阶段诸多因素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此变化过程中,南唐士人以其精思苦想的创作态度、清丽平和的作品风貌、精练调畅的物态摹写、独标一格的审美情趣大大丰富了“苦吟”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唐宋之际社会经济文化变革的诸多侧面,并对宋代审美特质的形成与物质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十五世纪以来,闽南方言助动词“通”不断向意义更虚的功能词演变,具体的演变轨迹如下:助动词>目的标记>顺承标记>助词>词缀。这一语法化路径是世界上许多语言、普通话甚至其他汉语方言里未曾见到的。“通”从助动词语法化为目的标记,经历了两次语义和句法上的演变。其第一次演变带来的句法上的突破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通”的语法化方向。“通”所经历的几个语法化阶段,都主要是转喻在起作用。不过,“通”从道义情
张继《枫桥夜泊》抒发了普通的人情:思念亲人,思念妻子,怀念故土,怀念宗族。诗作表现手法丰富:首句以“月落”、“乌啼”、“霜满天”起兴,兴发对家人的思念。次句以“渔火”之愁与“江枫”之愁对比,又以“渔火”之暖反衬“霜天”与“寒山”之冷,极写恋妻之情。后两句直叙苏州半夜钟声入耳,而故土情怀尽在不言之中。全诗将赋、比、兴三种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又恰当地写入地方风俗,虽为文人七绝诗体,却深得乐府诗风神。
会议
“画中有诗”是“中国画的一般的特色”,是指画中有“诗意”。“诗意”是诗的本质,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是一个超越现实和功利的境界。画是视觉艺术,其本质是造形,因而画中不一定要有诗,但画中可以有诗,画中有诗会增加绘画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画中有诗”不是评价一幅画好坏和高低的唯一标准,但可以作为一个批评维度,尤其应该成为中国画的一个批评维度,以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