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艾滋病预防教育体系构建刍议

来源 :2005年中国昆明艾滋病防治论坛暨云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滋病现已在超过150个国家流行和蔓延,成为人类的第四大死亡原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首要问题。青少年由于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愿意接受并尝试各种想法、观念和行为,特别容易受到艾滋病的侵袭。因此,对艾滋病的防治必须从青少年抓起,构建预防教育体系:1、自身预防;2、家庭预防;3、学校预防;4、社会预防。
其他文献
文章提出了认真总结国际合作项目的工作经验,对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防治理念、管理经验和技术措施,进一步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增强我省应对艾滋病的防治能力,有效遏制艾滋病的快速流行蔓延势头,保护人民健康、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国际合作项目实施成效,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项目经验进行了推广。
目的:分析艾滋病流行的宏观机制。方法:从宏观角度分析导致艾滋病流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口流动和区域因索。结果:艾滋病的流行与社会宏观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结论:从宏观角度分析导致艾滋病流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口流动和区域因素,对解析艾滋病流行的社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从社会学视角解析导致艾滋病流行扩散的高危行为。方法:从功能主义理论、亚文化理论、社会失范理论、社会冲突理论、标签理论等社会学理论,深层次解析导致艾滋病流行扩散的高危行为。结果:艾滋病高危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具全息性特点,是自然、生理、社会、心理和刺激等因素的统一。结论:从功能主义理论、亚文化理论、社会失范理论、社会冲突理论、标签理论等社会学理论,深层次解析导致艾滋病流行扩散的高危行为,对艾滋
艾滋病问题已成为制约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构建和谐云南的进程中,怎样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妥善协调感染者与社会进步的矛盾,已成为云南各级党委、政府亟需深入认识和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掌握的资料分析了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减低危害的对策思考。
目的:为弄清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人群高危行为的状态与机制。方法:本文通过对347名HIV感染者的问卷调查分析,探讨其HIV高危行为和日常失范行为的表现,揭示了行为发生的背景因素,以及背景、行为与HIV感染扩散的相互关系。结果:云南省HIV感染途径仍以静脉吸毒共用注射器为主;无保护多性伴性行为已成为重要的传播途径,并存在男男同性性行为的影响;日常失范行为与HIV高危行为具有明显的同向正相关关系,
目的:了解MSM人群在性病就医中存在的障碍及性病推介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方法:小组访谈及个人访谈相结合收集资料。结果及结论:影响MSM人群就医的相关因素是担心隐私暴露;医务人员对同性恋者存在歧视,有的医院服务态度生硬;医生和相关人员对MSM人群感染性病后的特殊临床表现不熟悉;诊疗费用较高等。相应的对策是: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全面理解同性恋现象;加强性病医生的培训,提高诊治服务水
采用循证医学中严格评价的方法,在介绍严格评价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在尼加拉瓜开展的一项促进安全套使用干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评价,并提出讨论。
本文阐述艾滋病(AIDS)传播与行为及相关人群的关系,重点围绕高危行为及危险行为人群论述安全套的推广应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目的:评价在娱乐场所性服务小姐中所开展艾滋病干预项目对服务小姐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相关行为所发生的影响。方法:分别于干预前后进行内容基本相同的横断面问卷调查,比较知识知晓率及相关行为的变化。结果:1.性服务小姐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基本稳定,年龄以20~25岁的为多,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绝大多数未婚,流动性很大。2.50.7%的小姐看过项目所发宣传材料,28.1%的能回忆起宣传材料的某些内容,29.5%的
艾滋病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艾滋病的防治中包含着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只有深刻地理解这些伦理问题,才可能制定出有效而合乎伦理的政策,才有助于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也才可能防止中国成为艾滋病高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