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强制环流反应器局部气泡特性的理论研究

来源 :第二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m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强制环流反应器不同流动区域中气泡平均直径的半理论半经验模型。模型结果表明,平均气泡直径随内环表观气速(UGr)的增加而增加,随外循环液速(Ucir)和颗粒浓度(εs)的增加而减小。在单气泡受力分析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导流筒上行区和外环环隙区气泡终端速度半理论半经验模型。模型结果表明,气泡终端速度随UGr 的增加而增加,随Ucir 和εs 的增加而减小。
其他文献
采用A1-A2-O-M 四段SBR工艺对焦化废水进行生物处理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对COD和NH3-N的去除比较稳定。在不投加碳源和碱度的情况下,系统总水力停留时间为50h 时,工艺对COD、NH3-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54%、99.26%,出水水质可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要求的二级标准,即:COD<150mg/L,NH3-N<25mg/
在内循环气升式间歇反应器对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并且从污泥负荷率和碳源特性分析了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以蔗糖为碳源时,反应器在较低的曝气量下生长有大量的丝状真菌,而在较高的曝气量下有利于污泥形成表面光滑的颗粒,但当污泥负荷过低时,光滑的颗粒污泥表面开始迅速生长丝状真菌而导致颗粒污泥不稳定。试验表明以蔗糖为碳源物质形成好氧颗粒污泥速率快,但其操作条件难控制,容易引起丝状真菌的大量生长;以
以碳酸氢钠和碳酸钠为催化体系合成季戊四醇是一应用前景广阔的绿色新工艺。其中,将母液中副产物甲酸钠液相氧化为碳酸氢钠和碳酸钠,使之循环利用,是一关键步骤。本文以Pd-Cu/C为催化剂,对甲酸钠这一液相氧化工艺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甲酸钠33.3g,物料浓度10﹪,温度130℃,压力0.5MPa,反应时间6h,催化剂用量2g。在优化反应条件下进行甲酸钠液相催化氧化反应
本实验研制了一种以聚醚多元醇与TDI 为主反应原料,少量“绿色”溶剂丙酮为反应介质的高固含量,终端为羟基的聚氨酯预聚体,考察了反应时间、扩链剂用量、不同R值和异氰酸酯指数的影响。并将其与固化剂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样,固化后测定其剥离强度和剪切强度,从而得出较佳的反应条件和双组分胶的较佳配比。
采用发散法合成了三代的聚酰胺-胺(PAMAM)大分子,并使用经改性的水杨醛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合成了一种新型水溶性树状体大分子,采用红外、核磁共振等对合成的大分子进行了表征,这种大分子具有席夫碱的特性,可以和金属离子反应制备催化剂,其催化性能研究正在进行当中。
本文在自行搭建的传热装置上,以热媒侧为恒定温度热源,考察了石蜡相变材料蓄热过程的传热行为,研究了Ste数、蓄热时间、石蜡温度、径向距离之间的变化规律。
利用声发射检测技术,根据不同粒径的颗粒在气固流化床壁面碰撞产生不同频率的声波信号的机理,结合能谱分析、多尺度小波和小波包分析,可以实现气固流化床的流化速度、粒径分布、结块、流型和料位等流化动力学参数的实时在线检测。在φ150mm 气固流化床冷模装置中,测定了流态化实验中聚乙烯颗粒碰撞壁面的声发射信号。实验发现,通过对不同气速下声波信号的小波包分析,可获得颗粒的起始流化速度和初始湍动速度。应用AE-
利用声发射检测技术,根据不同粒径的颗粒在气固流化床壁面碰撞产生不同频率的声波信号的机理,结合能谱分析、多尺度小波和小波包分析,可以实现气固流化床的流化速度、粒径分布、结块、流型和料位等流化动力学参数的实时在线检测。在φ150mm 气固流化床冷模装置中,测定了流态化实验中聚乙烯颗粒碰撞壁面的声发射信号。实验发现,通过对不同气速下声波信号的小波包分析,可获得颗粒的起始流化速度和初始湍动速度。应用AE-
采用PCT-1A 型DG-DTA 差热天平研究了几种生物质的热解特性,考察了升温速度对于生物质热重反应特性的影响,采用Coats-Redfern 积分法对生物质的热重反应进行了动力学解析,获得了生物质热解的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区间内生物质热重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而在高温区间则遵循二级反应动力学。不同生物质的热解行为差异较大。
本文对不同操作条件下反应器内不同径向位置的双电阻时序信号的测定进行了研究。文章通过小波多分辨分析信号处理技术探讨了实验采集得到的双电阻信号多尺度时频规律,并应用局部间歇性分析进行相识别,同时估算了其局部气含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