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kui19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是没有现成国际经验可循的开创性的中国实践。本文将西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分为两个阶段:快速发展期(2003~2012年)和加速跨越期(2013至今);并对两个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到的经济学启示为:西藏外来资本拉动型经济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可或缺;文化旅游业外的其他产业在全国市场竞争中不具优势的局面很难短时间扭转;西藏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与定位有别于其他地区。显然,西藏的市场化进程需和当地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化相结合,不宜过快,市场职能与政府职能的定位需综合考虑并稳步推进。
其他文献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重温马克思及其理论著作的历史功绩和时代价值,回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从中总结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进而对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未来发展进行理性思考。
会议
会议
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步入新时代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方略。法治的根本内容是民主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化保障。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践中,基于统一多民族国情,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民族民主制度是法治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核心主题是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之间的关系;法治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首要的核心问题是确立和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工作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要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
文章以和谐为视角,在梳理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族关系阶段性特征,提出了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五大保障,即政治保障、制度保障、基础保障、稳定保障和组织保障。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面对民族工作中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团结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引领民族团结工作,习近平阐述了民族团结工作的目标、途径、政策措施和制度等理论问题。这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基础。
本文立足于青海多民族聚居的实际,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实践出发,结合历史与现状,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纷繁复杂的民族问题,积极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以此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民族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是一个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谱写出一曲新时代城市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