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纳米金电极阵列黄曲霉毒素B1免疫生物传感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2008年生物技术与粮食储藏安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ei3306543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一类有毒次生代谢物,大量存在于食品和饲料中,是迄今发现污染农产品毒性最强的一类生物毒素。本文研究了基于纳米金电极阵列黄曲霉毒素B1免疫生物传感技术。
其他文献
为了探讨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变迁的规律,总结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验教训,促进农史学科研究群体的学术交流,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主办、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协办、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0月13日至15日在南京召开,来自中国和日本、韩国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探讨20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问题.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20世纪中
储粮害虫的防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我国现用的防护手段已表现出其局限性,本文主要介绍常用储粮害虫防治手段、高效低毒的生物储粮防护剂-多杀菌素的生物特性及其在储粮害虫防治方面的应用.
为寻求淘汰甲基溴后缓解磷化氢抗性压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对硫酰氟(O2SF2)这种新型储粮熏蒸剂进行了室内毒力和实仓应用试验研究.按FAO推荐方法测定了硫酰氟对米象、谷蠹、赤拟谷盗的毒力,结果表明,在处理20h、48h条件下O2SF2对三种昆虫的LC50和LC99.9都比较低,说明低浓度的O2SF2对三种虫就有很好的控制作用.此外,实仓熏蒸试验表明,14.2714g/m3 CO2和5.936g/m3O
本文采用称量法研究了硅藻土杀虫剂(普粮泰)对赤拟谷盗、米象、玉米象、谷蠹和锯谷盗成虫体重的影响.试虫在30±1℃、65±1%RH条件下,在0.5~8g/m2的粉剂药膜上处理1d,它们(顺序同上)的平均体重减少率分别为10.5%、11.1%、20%、41.7%和50%,在相同条件下培养7d后平均死亡率分别为46.7%、96.7%、100%、100%和100%.25℃和65%RH条件下,经过1和3g/
使用SKW-3型微量呼吸检压仪,测定了在30℃,21%、15%、10%、5%、3%、2%和1%的氧浓度下,赤拟谷盗卵、7-10日龄幼虫(小幼虫)、18-22日龄幼虫(大幼虫)、蛹和成虫的呼吸速率.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氧浓度条件下,不同试虫的单位体重呼吸速率变化情况不同.21%和15%的氧浓度下,卵的呼吸速率最小,其次是小幼虫、成虫和蛹,大幼虫的呼吸速率最高;10%和5%氧浓度,小幼虫呼吸速率比卵的小
综述了几种在昆虫学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包括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微卫星(SSR)、小卫星(Minisatellites)、DNA测序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各类分子标记的原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其在应用上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分别列举了近年来各类分子标记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实例,对其在昆虫学中的应用作了进一步的阐明.
本文对我国小麦主产区-黄淮海区域小麦粉中丝状真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对采集的188个小麦粉样品中的丝状真菌分离后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在采集的小麦粉样品中共分离到6属18种真菌,其中典型优势茵为黄曲霉、黑曲霉、白曲霉和青霉属中的产黄青霉;在样品中分离到黄曲霉.赭曲霉、构巢曲霉、岛青霉、皱褶青霉等产毒真菌.建议建立小麦粉真菌及真菌毒素防控综合措施,并确定相应的限量指标.
本文对小麦粉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指标包括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芽孢菌总数、蜡样芽孢菌等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不同种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原料小麦及其清理程度、润麦过程和润麦水的卫生状况、以及磨粉机积粉是影响小麦粉微生物数量的主要因素;小麦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普遍增加反映了加工设备对小麦粉造成了二次污染;最终产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产品等级越低,则微生物数量越高,麸皮和黄
本文将小麦粉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视为主要控制目标,通过对各加工环节中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数、芽孢菌总数、蜡样芽孢菌数等微生物进行分析,确定了原料小麦、洗麦车间、润麦、润麦后清理程度及磨粉机积粉等五个方面为微生物控制关键点,并提出了相关控制建议.
本文从柱前衍生、柱后衍生、荧光检测、紫外检测的分离检测技术和免疫亲和柱净化、多功能净化柱净化、硅镁吸附剂净化、液液萃取净化、硅胶净化、固相萃取等前处理技术方面对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的液相色谱检测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