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坝损伤分析与基于横缝开裂的抗震设计

来源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feng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拱坝抗震设计中,除了满足常遇和偶遇地震时结构抗震安全性能外,罕遇地震下的拱坝结构安全性能评价对保障流域下游生命财产安全尤为重要.按照抗震设计的两阶段设计思想,罕遇地震下拱坝结构将表现出强非线性和损伤渐进累积发展的特征.本文采用改进的动接触力法在拱坝横缝内设置抗拉钢筋等措施来控制横缝开度,利用损伤理论来模拟混凝土材料非线性,根据连续介质损伤理论推导了单轴抗拉的损伤演化方程;以建设中的某高拱坝为研究对象,考虑横缝接触非线性和混凝土材料非线性,研究横缝开合效应对坝体应力分布和损伤的影响,探讨基于横缝开裂的拱坝抗震性能设计方法.
其他文献
本文简要介绍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农居房屋震害调查结果.作为汶川地震工程震害科学考察建(构)筑物调查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调查了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分析了灾区内农居的主要结构类型及在本次地震中的震害特点;基于调查结果总结了农居房屋抗震设防的经验教训.
填充墙显著改变主体结构抗震性能,但由于其材料强度显著的变异性及脆性破坏模式,其抗震性能不易预测.因而,填充墙通常被当作非结构构件,不参与结构抗震计算.目前,国内外尚无明确的关于填充墙自身抗震性能的指标.作者参与了中国地震局组织的汶川地震都江堰市建筑震害普查工作.该市为小型城市,市区人口约20万,市区距离震中断裂带8.6km,属于近场强震.该市建筑包括各种典型结构形式,震害也表现出各种典型形式,为研
通过整理汶川大地震后湖北省地震局专家组对德阳市房屋进行震害调查取得的资料,德阳市砖混结构房屋典型的震害特征主要有,墙体开裂、竖向质量不均匀的房屋破坏严重、门窗洞附近破坏、房屋拐角处出现裂缝、相邻房屋间碰撞破坏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震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从砖混结构房屋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建筑施工等方面提出了震区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措施.
地震荷载是我国陆地和海上油气长输管道的设计控制荷载之一.地震作用对管道产生破坏的原因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强地面运动;另一类是地面永久变形,如断层错动和滑坡.从跨断层埋地管道破坏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非线性弹簧模拟管土之间小变形段管道的反应,建立了断层作用下管道的简化计算模型;以弹性地基梁和弹性梁为基础,采用管道钢Ramberg-Osgood模型,考虑管土之间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及土体种类的影响,提出一种基
介绍了汶川地震对当地电力系统造成的总体破坏和损失情况,总结了变电站室内外高压电器设备、线路、输电塔的主要震害现象,对不同烈度区内变电站停运状况,恢复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了不同烈度区电力设施震害特点和电力系统功能损失模式,为提高电力系统抗震性能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汶川8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滑坡灾害,通过对灾后滑坡调查资料的分析,总结了此次地震滑坡分布的特点;同时搜集了阿坝州的移动通信系统震前基本状况及灾害资料,分析总结了该地区移动通信系统基站、主干线路的震害特征.通过将移动通信系统震害与地震滑坡、汶川地震烈度分布等进行对比,开展了移动通信系统震害与地震滑坡的相关性分析.地震滑坡破坏了主干线路,是造成移动通信系统功能失效的最主要原因.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调查通信工程震害情况,了解通信工程设施破坏形式及具体原因,受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派,作者迅速赶往四川部分灾区进行通信工程设施的震害调查.对通信工程设施包括通信建筑,通信设备,通信线路进行了专门调查,取得了大量的通信工程现场震害资料,并对震害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原因分析,为今后修改和完善相关通信建设标准和灾后重建工作积累了基础资料.
陇南公路总段所辖百余座大中小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本文在收集大量所需参数的基础上进行了群体桥梁的易损性分析,并与现场考察震害情况进行比较,验证桥梁震害预测结果,总结桥梁震害特点.
汶川地震中,电气设备破坏严重.通过参加汶川地震现场应急和科考工作,以及“地震对电力设施影响及应对措施”的专题调研,掌握了较丰富的电气设备震害资料,介绍了电气设备的典型震害.通过汶川主震加速度反应谱、《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 GB50260-96)标准谱及IEEE Std 693-2005标准谱的相互比较,分析了电气设备破坏的主要原因及存在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合理建议,希望尽快提高我国电气设备的防震
本文结合汶川地震给通信网络造成的破坏和在通信保障恢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介绍了通信网络抗震防灾的保障措施.就在震害中暴露出的通信网络抗震防灾保障措施的几个关键要素的发展现状,从全面提升公众通信网安全和强化应急通信系统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通信网络抗震防灾保障的完善措施,并建议在网络建设的各个层面和网络配置的各个环节综合应用安全可靠性措施,把加大卫星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