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ultisim的电路分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 :第21届全国计算机新科技与计算机教育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等院校理工科教育中,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本文改革创新了基于计算机仿真的实验内容,提出了基于Multisim的电路分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平台等环节,促进学生电路分析能力和工程素质的提高。
其他文献
高校双语教学对于培养外向型综合素质人才的现代教育目标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作者所进行的交互式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双语教学改革实践,并在此基础上从师资培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几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讨。
为了改善冒泡排序O(n2)的低效率,利用带交换检查的冒泡排序当序列基本有序时效率较高的特点,借鉴希尔排序思想提出分组冒泡排序.给出了算法实现和一个经验型最佳增量序列,数值结果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其复杂性大约O(n1.13),取得了实质性的改进.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问题解决教学法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并探讨了问题解决方法在研究生课堂教学、论文写作以及科学研究的应用,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方法论上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有效途径。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是学好编译原理课程、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环节。设计一套与编译原理理论内容相适应的课程设计内容是整体上提高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内因驱动、任务分解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设计了一套比较可行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案。
本文提出财经类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建议将财经类高校的计算机课程分为必修的大公共课程和选修的小公共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级教学和分类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到考试考核方式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培养。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计算机的应用也随之发展起来且已成为当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办公和科学研究工具,计算机基础也成为各大高校必修的学科之一。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仍存在不足。笔者在本文中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的特点及现有教学方法的缺陷提出了任务驱动论坛式教学法。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是计算机专业课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但是在其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不足。本文基于FPGA技术的实验改革,将硬件描述语言和可编程逻辑器件引入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运用Qaurtus Ⅱ软件,来重新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进而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能力培养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核心。本文结合我校的实践,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面向理工科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
本文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出了创新课程群,采用案例驱动教学、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建立多级实验体系,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培养软件开发能力和专业素养。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是“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工程”两个学科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本文对目前传统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类课程教学的不足进行了分析,针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国际化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理念,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如何改革“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进行实践。结果表明,教学改革增加了教学与实际工程的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