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泊湖沉积记录的中全新世以来古气候环境演变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15899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和极地气候系统的交汇部位,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可以较早、较强地指示气候信号的变化.通过对黑龙江镜泊湖11.54米长的沉积岩芯进行精确AMS14C定年和孢粉、粒度、磁化率、有机碳同位素等代用指标分析,重建了该地区中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和气候演化历史.结果表明,中晚全新世以来镜泊湖地区的气候变化模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5100 ~3600 cal.yr BP期间东亚季风较强,降水较多;从3600 cal.yr BP开始,东亚季风迅速减弱,3600 ~2100 cal.yr BP期间,降水较少,气候比较干旱,说明东亚季风减弱;2100 ~100 cal.yr BP期间,东亚季风逐渐增强,但期间有较大的波动(比如现代暖期、小冰期、中世纪暖期和黑暗时代);近100多年以来,各项指标的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强烈.镜泊湖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与周边区域古气候记录具有较好地一致性.因此,我们认为镜泊湖地区中晚全新世的东亚季风变化可能与太阳辐射和海洋环流的变化存在联系,即太阳辐射的变化通过而影响来自热带太平洋低纬过程的海-气环流而影响研究区的东亚季风变化.
其他文献
西福尔陆块是东南极大陆上一个约2.5 Ga的麻粒岩相克拉通陆块,其在元古代被大量的不同成分、不同方向的基性岩墙群侵入.通过西福尔陆块变质基性岩脉的岩相学观察、变质P-T条件确定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得出如下基本认识:(1)西福尔陆块西南部的基性岩脉经历了不均匀的麻粒岩化,以斑点状或裂隙状含石榴石矿物组合产于无石榴石基质中为特征.麻粒岩化的峰期P-T条件达820-870℃、8.4-9.7 kb,与内皮尔
会议
Geological evidence from onshore areas of Prydz Bay is central to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ssembly of east Gondwana and location of former continental fragments in East Antarctica.The Rauer Islands, si
会议
中国黄土和极地冰芯、深海沉积物一起被誉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尤其是黄土以其沉积连续性好,覆盖面广,包含环境信息丰富,易于采样,观察和研究方法简单,重复性好,成本较低,成为研究全球古环境变化不可或缺的替代性指标。为进一步丰富中国华北地区黄土粒度所反映的环境信息,在河南安阳开展了相关研究。
与格陵兰冰芯一样,中国的黄土和石笋也能够记录末次冰期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D/O旋回,但各记录在D/O16-14的绝对年代以及其内部结构方面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通过对河北承德兴隆洞一支距今56.8-50.8ka的石笋样品进行230Th年代和氧碳同位素分析,建立年代际分辨率的δ18O和δ13C序列.结果表明,千年尺度δ18O峰谷变化与高纬冰芯以及中国南方石笋记录的Dansgaard-Oeschger
会议
新仙女木事件(距今约11.65-12.85千年)是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过渡过程中的变化幅度最大的古气候突变事件.几十年来,北半球冰芯、湖泊、海洋、黄土和石笋等载体中均检索到新仙女木事件的痕迹,但很少有定量温度、降水变化数据.我国东北地区的玛珥湖为研究新仙女木事件时期定量温度/降水变化提供了难得载体.
会议
海南岛是亚洲夏季风进入我国的门户地区,干季、雨季明显,冬春干旱,夏秋多雨,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该区灰岩地层分布区岩溶发育,岩溶洞穴内石笋沉积速率快.该地区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研究,有助于洞穴石笋记录的季风气候变化及其动力学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以海南省保亭县仙人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洞穴进行温度和湿度的连续监测、滴水的逐月采集和同位素组成分析,并对快速沉积的石笋进行高分辨率同位素组成分析,建立了具有季节
会议
黄土高原位于亚洲季风的边缘区,是黄河中游的重要水、沙来源,其降雨变化不仅对当地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还对保障黄河流域的水安全有重要作用。这里我们通过两支年层石笋重建了黄土高原西部最近370年以来的高分辨率降雨变化。石笋重建记录和同一地区树轮的降雨重建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揭示降雨变化呈现明显的准50年周期。历史时期的几次大的饥荒如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丁戊奇荒",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饥荒都对应
会议
利用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重建结果和历史文献记录,分析晚明(1570~1644)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在明末社会崩溃中的作用,揭示了其间年代—百年尺度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和明末大旱对农民起义的具体作用,辨识了在明朝崩溃过程中的气候因素与社会驱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强,全球变化的不断加深,生态系统无论是在全球尺度上还是在地区尺度都受到了强烈影响。科学家开始广泛关注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响应。其中,生态系统突变,即外部驱动力仅仅发生微小变化就可导致生态系统状态发生强烈转变,从一种状态变化成另外一种状态,例如湖泊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的下降等,是科学家和环境管理者关注的重点。通常突变的后果难以预料,修复困难,相关主题如突变早期信号
中国的泥炭沼泽总的分布规律是北多南少,东多西少。而作为北部主要分布区的东北,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按照养分补给来源划分,由低海拔的矿养过渡到高海拔的雨养泥炭沼泽,呈现出垂直带性规律。雨养泥炭沼泽养分补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包括干、湿沉降),能够保存来自大气圈层的长时间尺度的高分辨率变化信息,是继黄土、冰芯、湖泊沉积等地质载体之后,成功应用到记录过去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新兴地质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