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18世纪中国史家关于史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来源 :"历史·史学·社会"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nwoo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史家对史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是当前史学理论研究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18世纪中国史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然而由于18世纪中国社会学术研究思潮以"好古"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以致造成人们不同程度地存在误解,形成18世纪史家穿穴故纸堆而不关注现实的印象。本文主要重温他们关于史学与社会关系的论述,不但是正确估量前贤学术得失的需要,更能够为当前史学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其他文献
在20世纪的史学发展中,由于特殊政治风云的影响,一些原本是正常的学术问题的论争被政治现实绑架,脱离了原有的正常轨道,那些论争的问题本身也成为政治需求的牺牲品,失去了学
会议
新历史考据学是20世纪前期中国主要的史学流派之一,它在继承清代乾嘉考据学的基础上,伴随经学的衰退、新史学的产生和新史料的发现而形成。新历史考据学与传统经学之间有千丝
会议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
会议
  章学诚认为,“学有天性”,史家的才智类型处于“入识最初”的开端位置,决定着历史认识。章学诚对史家的类型做了系统地探研,从而在回答“历史学家的主体性”这个历史认识论的
  本文首先分析时代条件变了,传统历史编纂学是否失去其价值,然后提出典志体因注入时代精神而凸显活力,描述了“新综合体”是20世纪史家意义深远的探索,最后指出新时期重大史学
从民族资本家荣氏家族的代表,到中信公司的董事长,再到共和国的副主席,荣毅仁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除了历史机遇,个人的卓越才干成就了他事业的辉煌。正如人民大学教授马克锋
1 成熟标准  在美国加州,杏采收期取决于果皮表面颜色的变化,一般由绿变黄时即可采摘。颜色变化有时也因品种不同有所变化。另外,还要注意果实硬度,过软采摘容易损伤。多数品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文艺思想的核心观点,是司马迁对文学创作理论的杰出贡献,它以人为中心,揭示了儒家"入世有为"的创作精神和"有为而作"的艺术原则,形成文学创作中一条普遍
会议
Ischemic stroke is a common neurological disease and causes severe disability and death worldwide.Lysyl oxidase(LOX)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e
会议
  著名学者俞正燮出于良史忧世的情怀,撰写系列文章,从他擅长的考据入手,主要通过文献佐证方法,对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尤其是鸦片)进行了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