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以广州地铁为例

来源 :2015年中国城市地理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n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轨道交通的突出作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对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对周边土地利用及空间布局的优化、对沿线经济发展的带动等方面均展现出十分显著的外部效应。而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房地产市场是否会受到轨道交通的外部效应辐射成为学者的思考。
其他文献
1990年代后期以来,地理学出现了演化思潮,一些新的概念为分析产业的空间演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经济景观演化过程和机理。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以长三角地区的物联网产业为例,研究探讨了新兴产业兴起和演化过程的地方差异。
西方学界构建多重贫困指数(IMD)来衡量小地域的社会经济问题,以指导公共资源配置或协助制定地域复兴政策。本文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社区及街镇层面数据,运用IMD方法对广州市由于多重剥夺而造成的贫困现象进行测度,利用地理数据可视化技术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模式,并探究十年间广州市街镇层面多重贫困的空间演化趋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目前北京南城地区居住环境相对较差,切实提高南城地区的人居环境对建设宜居北京具有重要意义。丰台区作为北京南部近郊区之一,其人居环境问题在北京南城地区具有代表性,丰台区人居环境的改善对北京南城地区和北京市的人居环境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网络团购模式正在对城市商业空间产生显著影响。以团购商品信息量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矢量数据符号法和空间插值法对成都市团购市场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餐饮、娱乐、生活和旅游酒店类团购信息在各商圈分布的集中化程度与摄影类相比较低。
依地理学视角,“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将区域要素进行整合与再配置,以提升城镇的质量内涵。因发展核心的转变,城镇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的相互作用方式将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推动整个城镇系统结构、功能等的发展变化。
会议
中国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实践引发了棚户区改造研究热点的形成。通过梳理,发现棚户区的概念偏重于物质方面的理解。就现状而言,棚户区分布多样且复杂,住房及设施条件差,社会问题突出。改造过程面临资金压力、历史欠账以及居民需求多样化的满足等困难。
会议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大城市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受到广泛关注,相关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的均等化逐渐成为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公共管理等领域的热点议题。就医行为反映了居民对于医疗服务设施的需求与利用,同时也与居民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然而国内的已有研究对于空间要素的考虑有所不足,其部分原因是中国城市较为复杂的制度背景与医疗保障体系。
蓝色开放空间是城市中自然水体与其周边滨水区的总称,是城市中相对固定的、主体元素较单纯的空间体系;其与绿色开放空间、灰色开放空间一样,都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1996-2012年山西省96个县域经济相关数据,综合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埃斯特班指数(ER)、崔—王指数(TW)为代表的差异和极化指数等数理模型,通过软件ArcGIS10.0对山西省县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演变轨迹进行实证分析.